《嘉靖癸丑科進士同年便覽錄》記載的管嘉福。
《易經(jīng)》是古代儒家學(xué)子必修的經(jīng)典之一。自東漢高密人鄭玄注釋《周易》,易學(xué)傳承在高密源遠流長。明代高密諸多書香世家,如管氏、昝氏、李氏等俱以《易經(jīng)》為家學(xué),清代尤盛,順治、康熙間高密共中文進士33人,習(xí)《易經(jīng)》者竟達20位,占60.6%。
管氏兄弟治《易經(jīng)》中進士
《高密縣志》記載皆有文名
管氏家族是明代高密書香門第,嘉靖年間,管嘉禎、管嘉福兄弟俱以治《易經(jīng)》中進士。
管嘉禎,字吉甫,號鶴渠,明代高密北隅人,匠籍。管嘉禎父管九云,以歲貢歷任冀州、開州學(xué)正,生八子,管嘉禎為長。嘉靖元年(1522),管嘉禎以縣學(xué)生、治《易經(jīng)》,中壬午科山東鄉(xiāng)試第24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會試,中第306名貢士,殿試中三甲第192名進士。
嘉靖三年(1524),年僅20余歲的管嘉禎出任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知縣,年齡雖少,然頗多政績。萬歷《廣宗縣志》記載,管嘉禎在廣宗任上,“務(wù)大體,恤民隱,即老成人弗過也;性豪爽,遇事毅然任之,不顧忌”。
嘉靖四年(1525),管嘉禎調(diào)任無錫縣知縣。萬歷《常州府志·名宦傳》載,管嘉禎在無錫任上,“有俊才”。今天的無錫,仍存管嘉禎所立無錫縣里社碑,碑文云:“大明嘉靖五年二月,無錫縣知縣管嘉禎立石。”后調(diào)入京,任吏部稽勛司主事??滴酢陡呙芸h志》云:“由進士任無錫尹,多卓異政,尋授吏部主事。夙性雅飭,毫不涉私,尤有文名,惜未竟其用。”光緒《高密縣志》稱其:“廉明謹飭,無敢干以私者。”
管嘉禎胞弟管嘉福,字正甫,號礪山。嘉靖十九年(1540)以高密縣學(xué)生、治《易經(jīng)》,中庚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39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會試,以國子生中第192名貢士,出《易》四房,殿試中三甲第121名進士,觀政吏部。管嘉福中進士后,與其胞兄管嘉禎一樣,曾在高密城立進士坊,具體坐落不詳。
嘉靖三十二年(1553),管嘉福任六合知縣,甚有政績,光緒《六合縣志》載,在任重修冶浦橋,嘉靖三十四年(1555)增置學(xué)宮官書。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復(fù)河南鄢陵知縣,后升工部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浙江臺州府同知??滴酢陡呙芸h志》記載他:“有文名,居家淡薄,嗜學(xué)劬讀,尤善書法。”
李邦魁從表兄授書易學(xué)
未到陜西屢遭親喪而卒
李邦魁(1514—1558),字士元,號西濰,明代高密城子社人,軍籍。出身于累世書香之家,其曾祖李霖,以歲貢出任直隸唐縣縣丞。祖父李寔(shí),以歲貢出任訓(xùn)導(dǎo)。父李鐘靈,儒官。但李邦魁生平坎坷,自嬰兒時,就養(yǎng)于外祖高密管氏家,進士管嘉禎、管嘉福即其舅家表兄。李邦魁自幼“羸弱多疴”,親人為之哺乳,為之延醫(yī),表兄管嘉福為之授書。嘉靖二十二年(1543),李邦魁以高密縣學(xué)生、治《易經(jīng)》中癸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55名舉人,同榜中丘橓中亞元,二人私交甚篤。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會試中第298名貢士,出自《易經(jīng)》第二房。殿試中三甲第187名進士,其表兄管嘉福亦中同榜進士。
李邦魁中進士后觀政都察院。嘉靖三十四年(1555),出任唐山知縣。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入京朝覲,適關(guān)陜發(fā)生地震,以才優(yōu)奉命改任陜西,在準(zhǔn)備赴任時遭父喪。還鄉(xiāng)后,屢遭親喪,先是繼母張氏去世,繼而一子一女離世,妻子又卒,李邦魁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亦卒。好友丘橓作《哭李西濰文》,哭之甚悲。丘橓曾稱譽他說:“腹無鱗甲,身無雅岸,交不苛擇,行不過激,倜儻毫逸,雅歌善飲,蓋素有疏曠之名。”李邦魁為官清廉,其卒時,“書帙冠裳之外,帛十余疋,錢四五緡,白金不滿二兩,仍蕭然一前日之書生”。時人“相嘆異,有泣下者”。
昝誠和閻芹為民籍
皆習(xí)《易經(jīng)》中進士
昝誠,字篤學(xué),明代高密北隅人,民籍。“幼好學(xué),事母盡孝”。初為高密縣學(xué)生,治《易經(jīng)》,成化元年(1465)中乙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73名舉人。于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會試中第213名貢士,殿試中二甲第71名進士。
昝誠中進士后授兵部武選司主事,后升兵部車駕司員外郎、職方司郎中。史載,昝誠“天性警敏,好學(xué)不倦,入官仍手不釋卷”。其居官,“事無巨細,必盡心力”,兵部尚書余子俊甚為器重,曾上奏二十余事,多被朝廷采納。過庭訓(xùn)《本朝分省人物考》、乾隆《萊州府志》等皆為其立傳。
閻芹,字時獻,號靖軒,明代高密道鄉(xiāng)村人,民籍。嘉靖四十年(1561),以高密縣學(xué)生、治《易經(jīng)》,中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46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會試中第159名貢士,殿試中三甲第169名進士。
閻芹中進士后授行人司行人,升南京戶部清吏司主事,出任杭州北新關(guān)監(jiān)督,累升刑部貴州司郎中。萬歷十九年(1591)外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升任湖廣布政司參政兼按察司僉事、分巡荊西兵備道。高密舊志稱:“由進士累官湖廣布政司參政,謹恪有清操。歸里不謀厚產(chǎn),曰:令子孫力耕自給足矣,無多貽驕淫資也。”
景芝李氏易學(xué)傳家
明清時期13人中舉
明清時期,分隸高密、安丘、諸城的景芝鎮(zhèn)頗多科甲望族,其中隸屬高密的以李、郝、楊三家為著。景芝李氏自萬歷年間李懋桂中舉,其家族以治《易經(jīng)》為家學(xué),明清共有13人中舉人。
李懋桂,字秋芳,一字月株,明代高密景芝(今屬安丘)人。萬歷七年(1579),以高密縣學(xué)增廣生,治《易經(jīng)》中己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24名舉人。后出任直隸永清(今屬河北)知縣,升保安州知州、南直隸淮安府海防同知。
李懋桂去官回鄉(xiāng)后,屏居鄉(xiāng)里,時任高密知縣相邀,謝絕不往。工草書,能文章,高密舊志載其撰《修學(xué)記》。李懋桂有四子,皆有成。其次子李衍賞、孫李裀(yīn),后裔李長疄、李敬憑、李晉思皆中舉人。
李衍賞,字肖株,萬歷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山東鄉(xiāng)試,以習(xí)《易經(jīng)》中第71名舉人。但好景不長,其鄉(xiāng)試試卷卻橫遭挑剔?!度f歷起居注》載,禮科都給事中邵庶彈劾李衍賞試卷文氣短促,《易經(jīng)》末篇有遺落不講處,主考官及房考官檢閱不精,應(yīng)加以罰治。同年十一月奉旨,山東主考官彭道古、張汝霖,房考官丁遂各被罰俸三個月,李衍賞則被罰停會試三科。
李衍賞博學(xué)能文,乾隆《高密縣志》文苑傳為其立傳。侍讀學(xué)士單若魯稱其“吐納風(fēng)流,邊腹便便,五經(jīng)之笥”。其居鄉(xiāng)教授家塾,其侄李裀自幼隨其受讀,于崇禎九年(1636)丙子科中舉人,清順治間以會試副榜官兵科右給事中,以直言敢諫聞名,《清史稿》有傳。李衍賞家族名重鄉(xiāng)里,高密舊時有一座四世恩榮坊,即為李正儒、李懋桂、李衍賞、李裀而立。
李衍賞族兄弟李振聲,字韻士,號榕菴,崇禎三年(1630)以太學(xué)生、治《易經(jīng)》中庚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61名舉人,出任滋陽教諭、濮州學(xué)正,后任國子監(jiān)助教、刑部司務(wù)、工部虞衡司主事。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