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事折報雨雪悅帝王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5-15 15:32:43
傅振邦奏報古北口瑞雪。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直是老百姓的期望,也是清代帝王們的希冀。因此,有關雨情、苗青、收成的奏折,每天如雪花般飛落紫禁城,對農事情有獨鐘的帝王們也樂此不疲。
王度昭奏折蘇浙豐收祈雨成功
康熙末歲,王度昭曾任浙江巡撫,兼署蘇州、江寧巡撫。有關他存世的奏折,很多是奏報江浙雨水、收成等農事,他奏報的農事折里,富庶的江浙幾乎年年都是一片豐收景象。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兼理江蘇巡撫的浙江巡撫王度昭通查了江蘇、浙江兩地春蠶、豆麥收成。他在奏折中說:“于往來途次采訪民情,百姓皆欣欣相謂,兩年春花蠶絲告登成熟,皆賴圣主在上,洪福齊天,小民衣食俱得充足。”康熙皇帝朱批說:“知道了。”同年九月,王度昭奏報浙江、江蘇收成,康熙皇帝特賜御書金扇一柄。
康熙五十二年(1713)閏五月,王度昭又奏:“蠶繭豐收,浙省比年以來屢獲豐收,家給人足,春花收息倍盛往時。”同年夏,浙江雨水不勻,入秋以后風益猛烈,日益炎蒸,浙東山地一帶田禾漸趨枯黃,地方官員遂有祈雨之念。經查訪志書,得知臨平山有龍洞,王度昭遣地方官致祭祈雨,卻不奏效。杭州當地人信奉天竺大士,他親自率僚屬迎祈,亦無結果。據王度昭所奏,七月十三日他親率浙江官員在關帝廟中竭誠禱雨,結果十四日、十五日接連有雨,十六日夜大雨,二十日又大雨。王度昭親自查訪,“諸農人皆云,得此膏潤晚禾尚有七分收成,山田已干者可種蕎麥粟谷,因浙江春季豐收,早谷又豐收,人情頗安。惟寧波稍長外,其余俱平穩(wěn)。”
劉統(tǒng)勛奏折勘察災情報濟寧瑞雪
乾隆十三年(1748),時任左都御史的劉統(tǒng)勛作為欽差大臣到山東賑災并奉命查勘河道,劉統(tǒng)勛一行曾專程到高密、膠州查勘災情。
九月末至十月初,劉統(tǒng)勛途經濟南、泰安、東昌、兗州,見“麥苗遍野青蔥,滋生發(fā)旺”。他在奏報當時瑞雪情形折中說:“濟寧地方于九月二十九、三十等日陰云四布,密雪繽紛,時落時止,至十月初一日辰時,天光晴霽,因氣未嚴寒融化者多。據濟寧州知州報稱,得雪入土三寸又積地二寸,四野均霑。伏查初二日時屆小雪,麥苗得此霑潤,甚為有益。”乾隆朱批說:“欣悅,覽之。”
胡季堂奏折辦案途中留意山東苗情
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任刑部右侍郎胡季堂奉旨到山東辦理章丘辛存仁案、諸城馮子明案。十月間,辦結辛存仁案后,與護理山東巡撫國泰商定,胡季堂一行先赴諸城,國泰隨后前往。胡季堂自濟南東行,經章丘、鄒平、長山、新城、臨淄,進入今天的青州境,隨后經昌樂、安丘,抵達諸城。
胡季堂特別留意沿途雨雪、苗青和糧價。他在奏折中說:“沿途麥苗出土者十之三四,詢之土民,亦稱尚有悶麥潛伏土內,并有留待明春播種旱禾之地。又詢自九月二十八九得雨后,一月以來未得雨雪。據稱,冬雪無遲早,總在立春以前皆有裨益。至麥價每倉石一兩一二錢至一兩三四錢不等,小米相仿。高粱、黑豆每石八九錢至一兩不等,均屬中平。臣沿途留心查看,人民俱屬安堵,地方亦各寧謐。”
胡季堂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辦結案后即離開諸城,他在諸城期間,曾到劉統(tǒng)勛墓前祭拜,胡季堂當年調任刑部員外郎,就是劉統(tǒng)勛舉薦的結果,胡季堂對劉統(tǒng)勛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單功擢奏折報甘霖被乾隆寫入詩中
高密單氏是清代官宦名族,孕育了侍讀學士單若魯、江南提督單登龍、戶部侍郎單疇書、桐城派傳人單作哲等顯宦名流,乾隆年間官至直隸布政使的單功擢亦是其一。
單功擢是大學士劉統(tǒng)勛的女婿,他雖非科舉出身,但為官精明干練,甚受乾隆皇帝器重。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月初二,單功擢奏報保定普得甘霖,他在奏折中說:“上年冬雪稀少,正月十三四等日雨雪相間,據報各得一二三寸不等,察看土脈尚屬滋潤,但節(jié)近春分,麥苗正在萌發(fā)之時,農民亟望透雨,今省城于正月三十日亥時起,至二月初一日巳時止,雨勢綿密,入土四寸,洵為應時甘雨,民情歡洽之至,現在陰雨密布,尚未開霽,霑被之處必廣。”乾隆朱批說:“欣慰,覽之。”乾隆皇帝有一首《直隸布政使單功擢奏報保定得雨詩以志事》詩當作于此時:“方伯閱兵出,藩司報雨霑。連朝此虛度,三寸彼膏添。麥秀茂期實,米苗潤到尖。奏書披覽際,慰與盼仍兼。”
劉墉奏折湖南得瑞雪數次農民愉悅
乾隆年間,劉墉曾任湖南巡撫,一度講學岳麓書院,他的奏折中也不乏湖南瑞雪的描述。
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六日的奏折中說,十月至十一月初湖南得雪數次。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初二,寶慶、岳州、衡州、永州、辰州等地“各得瑞雪或三四寸或五六寸并七八寸不等,高阜凝積較厚,平疇融入土膏,甚為優(yōu)渥”。惟長沙、常德二府屬地“地氣暄和,頻得雨澤,微帶雪花”。湖南通省“種植麥菜地畝,皆稱蔥茂,其余田土趕緊冬犁,農民愉悅”。
恩夔奏折青州得瑞雪三寸有余
清朝建立后,將八旗官兵陸續(xù)派駐要沖之地,形成覆蓋全國的八旗駐防體系。清代青州駐有八旗官兵,設有副都統(tǒng)衙門。從同治年間青州副都統(tǒng)恩夔的奏折里可以暢想一百多年前青州的瑞雪。
恩夔在同治二年(1863)臘月的奏折中說:“青州附近本年入冬以來并未得雪,正當農民望雪孔殷之際,于十二月十八日申時得雪起,續(xù)斷二十日辰時止,得雪三寸有余。奴才看得,得此瑞雪于麥大有裨益。”待到來年二月,青州又普降大雪,“除融化外,積厚四寸有余”。恩夔奏稱:“詢及農民,僉稱得此瑞雪,不惟于麥苗大有裨益,即播種秋禾亦甚得力,實堪仰慰圣懷。”
曹鴻勛奏折貴州雨水正常糧價穩(wěn)定
從康熙到光緒,清代帝王對雨水都特別關注。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二十五日,時任護理貴州巡撫的濰縣人曹鴻勛上《敬陳二月分雨水糧價折》,奏報當年二月貴州的雨水及收成:“省城自二月初七、初八、初九、十一、十四、十五、十七、十八、三十等日均霑雨澤,余皆陰晴相間,各屬俱報晴雨情形核與省城大略相仿,現在二麥漸次含苞,菜豆已經結實,通省糧價有與上月相同者亦稍有加增之處,并無妨于民食。”
傅振邦奏折古北口瑞雪預兆豐年
清末名將、昌邑人傅振邦同治年間任直隸提督,其奏折亦不乏古北口一帶的瑞雪景象。據傅振邦奏報,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十六日,古北口一帶“陰云厚布,瑞雪紛飛”,次日寅時停止,積雪三寸有余。奏折里一片喜慶:“宿麥得以滋培,新歲春耕亦期溥潤,于農田大有裨益,洵為豐年預兆。”
同治十年(1871)的古北口是否豐年不得而知。但同治九年(1870)直隸一帶卻不太平,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當年在書信中告訴傅振邦:“近來直境久不得雨,二麥既已失收,秋禾不能播種。仍歲旱災,饑民煽誘滋事,均在意中。”看來,各地封疆大吏所謂瑞雪甘霖的折子,不乏取悅帝王之嫌。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