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抄家折寫盡宦海驚濤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5-15 15:31:00

  白鐘山奏報查抄劉統(tǒng)勛家產(chǎn)情況。

  奏折雖小,卻足以攪動朝野風云。奏折里有普天同慶,亦有悲歡離合,甚至有血雨腥風。那些奏報抄家內(nèi)容的奏折,今日讀來仍是讓人膽戰(zhàn)心驚,唏噓不已。

  劉統(tǒng)勛妄言撤軍被迅速革職抄家

  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反叛,叛軍侵犯伊犁,定北將軍班第與參贊大臣鄂容安殉難。當時定西將軍永常率兵五千駐兵木壘,聞變大驚,沒有探明戰(zhàn)場形勢,即率部退守巴里坤。面對突來的變故,劉統(tǒng)勛聽信永常之言,未加深察,張皇失措,即附和永常,上奏乾隆皇帝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再圖進軍。

  乾隆接到劉統(tǒng)勛的奏折,大惑不解,寫下了“大失朕望,實屬不通”的感嘆。異常惱怒的乾隆命甘肅巡撫吳達善拿解劉統(tǒng)勛并查抄其任所資財,同時命署理山東巡撫白鐘山查抄劉統(tǒng)勛原籍家產(chǎn)。

  關(guān)于劉統(tǒng)勛山東原籍家產(chǎn)被查抄的經(jīng)過,白鐘山在奏折中說得甚為詳細。乾隆二十年九月二十九日申刻,正在濟寧辦理案件的白鐘山接到查辦劉統(tǒng)勛家產(chǎn)的諭旨,當晚兼程前往,于十月十六日辰時到達青州府諸城縣逄哥莊(今逄戈莊)劉統(tǒng)勛家,率同登萊青道熊繹祖、青州府知府裴宗錫、諸城知縣李瀚,將劉統(tǒng)勛家前后門俱封閉,隨即進內(nèi)查看,當時劉統(tǒng)勛家眷都在京師,白鐘山一行將劉統(tǒng)勛兄弟侄子及家中婦女逐出,令人分別看守。所有房間內(nèi)衣飾器皿書籍等物逐一細查,共查出居住房屋一所,磚樓房上下九間,瓦廳房三間,草屋61間。再查諸城縣糧戶印冊,劉統(tǒng)勛名下沒有田產(chǎn),其子劉墉名下只有良田二頃53畝,胞兄劉綎煜、胞弟劉組煥、劉維焯、劉純煒、劉紱焜、劉經(jīng)燾等名下諸城、高密兩縣良田共有三十九頃一畝,奏折當時沒有提及劉統(tǒng)勛兄弟在槎河山莊的房屋田產(chǎn)。當時劉統(tǒng)勛兄弟雖已分家,但當時一時提供不出分家證明,白鐘山請求將劉統(tǒng)勛兄弟的田產(chǎn)一并入官。乾隆沒有應(yīng)允,朱批說:“劉綎煜、劉維焯等田產(chǎn)不必查。”

  迨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劉統(tǒng)勛重新起任刑部尚書,乾隆下旨給還所抄原籍家產(chǎn)。清代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記載說:“嘗因事籍沒,無家貲,耕田四驢入官。后命賞還家產(chǎn),四驢在縣已餓斃,縣令買四健驢以償。”

  高密人宮爾勸卷入虧空案被抄家

  宮爾勸,字九敘,晚號怡云,高密堤東人,以舉人出仕,雍正、乾隆間歷任云南恩樂知縣、開化府同知、開化府知府、云南糧儲道,官至云南布政使兼署按察使。

  宮爾勸為官二十余年,一直在云南,頗有聲望。云南封疆大吏高其倬、鄂爾泰、張允隨等,都對他刮目相看。乾隆元年(1736),鄂爾泰舉薦他“明白妥當,而人頗深沉”。乾隆十二年(1747),云貴總督張允隨奏報宮爾勸“才守優(yōu)長”。乾隆皇帝對宮爾勸評價甚高。乾隆十二年(1747),宮爾勸入京引見,乾隆稱贊他:“人大有出息,未可量也,即用藩司的。”乾隆很少對臣子做出這么高的評價,可惜,宮爾勸卷入云南虧空案中,與督撫無緣。

  乾隆十五年(1750),云貴總督碩色上折參奏云南巡撫圖爾炳阿袒護永善縣知縣楊茂虧空,與布政使宮爾勸、知府金文宗通同舞弊,代為彌補。圖爾炳阿、宮爾勸等被革職,交刑部治罪。宮爾勸自知難免被抄家,于是匆忙藏匿財物。乾隆得知后大為惱火,他在上諭中說:“宮爾勸任滇藩年久,恣意貪婪,及一聞革職之信,輒將任所資財暗行寄頓,狡詐已極,情甚可惡,即加以刑訊,亦不足惜。”

  不知是乾隆一時說氣話,還是碩色沒有理解乾隆皇帝的話,他們對宮爾勸動刑。也許乾隆皇帝也覺得對朝廷二品大員動刑不妥當,他在諭旨中絲毫不承認下旨對宮爾勸動刑一事,對碩色進行譴責。

  當時宮爾勸在云南的住所和原籍高密的家產(chǎn)都被查抄。云貴總督碩色在宮爾勸云南住所共搜出“現(xiàn)銀二千三百四十兩及房地契券、金銀首飾、器皿衣物等項”,并從宮爾勸家人杜七家搜出現(xiàn)銀四千七百九十七兩,以及金子、金首飾、銀器等。同時,山東巡撫準泰會同萊州知府張潮、高密知縣錢廷熊,奉旨查抄宮爾勸原籍高密的家產(chǎn)。據(jù)準泰所上折奏折,共查抄“草房共四所,共165間半,合買價銀二千五百二十兩,糧田地一百五頃七十九畝八分一厘,合買價銀一萬九千九百三十兩九錢五分。”

  案件最終查明,宮爾勸只是沿用陋規(guī),并沒有強取豪奪。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奉旨加恩釋放。后來宮爾勸長期寓居嘉興,與錢陳群、盧見曾及揚州八怪交往甚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宮爾勸曾去接駕,賞給從四品頂戴。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嘉興,其好友錢陳群為撰墓志銘,葬于諸城。

  王槩因虧空革職抄家縣志奏折所述大不同

  王槩,字成木,諸城相州人,吏部侍郎王沛憻第三子,以貢生捐授刑部員外郎,升刑部郎中。乾隆六年(1741)出任湖北安襄鄖道,后調(diào)任廣東高廉道,升兩廣鹽運使,署廣東糧道。道光《諸城縣志》記載,王槩為官甚為清廉,“飲食不擾民,公事多自出私財,以是大貧”。其在高廉道內(nèi),軍民為立生祠。關(guān)于他的罷官原由,道光《諸城縣志》記載:“忤上官被劾免,旋復(fù)原官,引見卒于途。上問槩于大學士劉統(tǒng)勛,統(tǒng)勛言其賢,上嘆惋者久之。”

  但在廣東巡撫明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十八日所上奏折里,王槩卻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明山在奏折中說王槩“狡猾性成,居心又最為巧詐,行為卑污”,并彈劾王槩浮收倉米,賣銀入己,結(jié)果王槩被革職拿問。乾隆皇帝表揚明山說:“此奏可嘉之至。蘇昌竟為其所愚,而汝不顧弟兄私情即行參奏,實不負朕任用之恩矣。勉之。”當時的廣東糧驛道、署理按察使耀安奉命承審?fù)鯓?竟徇私改供,袒護王槩,結(jié)果被革職。原任廣東巡撫、已升任閩浙總督的蘇昌因曾舉薦王槩被革職留任。

  當時王槩在廣東任所的資財和原籍家產(chǎn)都被查抄。據(jù)明山奏折可知,王槩共虧空九萬四千余兩,其任所資財和原籍家產(chǎn)共估銀五萬二千二百余兩,除抵消王槩侵占的六千八百三十兩外,余銀四萬五千四百余兩都被抵補虧空。

  王槩著有《太岳太和山紀略》,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與兄王棠輯其父王沛憻事跡成《念庵府君年譜》。

責任編輯:邢敏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