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濰坊士子為官清正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7-28 10:54:46


  南宋政壇中的濰坊士子毫不遜色。諸城趙思誠、趙粹中,高密綦崇禮、安丘周聿等俊彥名流,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造福于民眾,屹然眾望,彪炳史冊。

  周聿:劃定宋金部分邊界

  周聿(?-1146),字德元,南宋初年密州安丘人,南渡后徙居江西上饒。其父周子通,官德安府通判,曾與同鄉(xiāng)陳規(guī)守衛(wèi)德安城。紹興初年,周聿奉命召對,陳經(jīng)論匡濟策,得到宋高宗贊賞。紹興四年(1134)以右宣義郎任司農寺丞。紹興六年(1136)以戶部員外郎赴行在所供職,后改任尚書比部員外郎。紹興八年(1138)升任大理少卿,與員外郎晁謙之主管機宜文字。次年充任徽猷閣待制、陜西宣諭使,權刑部侍郎,改戶部侍郎,曾與簽書樞密院事樓炤招撫抗金義士李世輔歸南宋。

  紹興十年(1140)充顯謨閣待制、樞密都承旨。次年奉命沿江點檢措置防守事務,并撫恤淮河一帶失業(yè)民人。后以右奉議郎試尚書刑部侍郎。同年十一月奉命充京西路分畫地界官,以割地使臣身份到金國,劃定唐州、鄧州一帶宋金國界。后以右承議郎知鼎州(今湖南常德),紹興十六年(1146)卒。周聿通經(jīng)術,著有《春秋文義》《易說》等,工書法,其后裔世居上饒。

  周聿當時享有聲望,南宋名士樓鑰在《跋周侍郎聿三帖》中稱贊他說:“周公古君子。”周聿與陸游之父陸宰是好友,陸游自幼隨父宦游四方,歸山陰故里時已是少年。當時與陸家往來的士大夫名流主要有周聿、李光、傅崧卿等人。李光,字泰發(fā),上虞人,官至吏部尚書、參政知事。傅崧卿,字子駿,山陰人,高宗初以直龍圖閣知越州,官至給事中。陸游在《跋周侍郎奏稿》曾中追憶說:“一時賢公卿與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廟盜環(huán)之寇、乾陵斧柏之憂,未嘗不相與流涕哀慟。雖設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歸,亦不復食也。”“伏讀侍郎周公論事榜子,猶想見當時忠臣烈士憂憤感激之馀風。”周聿、李光之流都是主張恢復中原的主戰(zhàn)派人士,道德人品,可為一代師表。他們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給少年的陸游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趙思誠:屢上讜言陳述弊端

  兩宋政壇上,曾活躍著許多諸城趙氏子弟,猶以北宋宰相趙挺之最為知名。趙氏南渡后,其家族科第鼎盛,亦不乏名臣。

  趙挺之長子趙存誠,字中甫,進士出身,北宋末年曾任校書郎、秘書少監(jiān)、衛(wèi)尉卿,南宋建炎二年,以徽猷閣待制知廣州。趙存誠三弟趙明誠,南渡后曾以朝散大夫、秘閣修撰知建康府,并兼江南東路經(jīng)制使,后又知湖州。

  趙挺之次子趙思誠亦著聞于時。趙思誠(?—1147),字道甫,北宋末年中進士,授秘書郎,大觀元年授著作郎,政和、宣和年間曾任中書舍人。靖康之難后,主管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年(1132)守起居郎,次年試中書舍人,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后以徽猷閣待制知溫州。紹興四年(1134)再試中書舍人,侍御史常同彈劾趙思誠,稱其父趙挺之與蔡京、王黼同時輔政,靖難之禍,難辭其咎,其子不能擔任要職,遂罷中書舍人,以左朝散郎、徽猷閣待制知臺州。后以左朝散郎、徽猷閣待制知嘉定府。紹興七年(1137)復任中書舍人,充寶文閣特制,出知南劍州。次年以寶文閣待制知泉州,在任曾重修洛陽橋。紹興九年(1139)又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一年(1141)以左朝奉大夫、寶文閣待制知衢州。后又以寶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

  紹興三年(1133),趙思誠上疏請禁武臣添差,以清入仕之門,息冗官之弊。趙思誠說:“州縣武臣忝差甚眾,一郡至有三四十人,貪污不法,民受其弊。望自今惟忠義及有功勞于國之子孫,朝廷特加優(yōu)恤者許添差外,余并禁止。若以員多闕少,當自稍清入仕之門,以息官冗民貧之弊。”詔除宗室外,令吏部開具,申尚書省。紹興七年(1137),趙思誠入對時,論蔭補之弊,他說:“每遇親祠之歲,補官者約四千人,是十年之后,增萬二千員,科舉取士不與焉。臣將見寒士有三十年不得調者矣。”但未被高宗采納,一直到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才付諸實施。

  趙思誠工詩文,曾任著作郎,四任中書舍人,《宋詩選》錄其詩二首。李彌遜《祭趙道夫待制文》稱贊他說:“惟公少篤于學,老篤于行,慈仁之言入于人心,靖退之節(jié)根于天性……公之生也,有徳有年,有子而賢,有經(jīng)可遺,有業(yè)可傳。”

  趙粹中:主張收復北方失地

  趙粹中(1124—1187),諸城人,字叔達,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進士。關于趙粹中與趙挺之的家世淵源,宋代文學家樓鑰的《攻媿集》卷九十八《龍圖閣待制趙公神道碑》記載得甚為明確:“公字叔達,密州諸城人,家世多以文發(fā)身,號東西趙。西有丞相清憲公,而公則東趙也。”趙粹中之父趙濬,是趙挺之的族子。趙濬登進士第,官龍圖閣待制、左朝散大夫,久寓會稽,卒葬明州鄞縣,子孫遂居鄞縣。趙濬弟趙渙,舉進士,曾任將作監(jiān)丞、御史、兩浙西路提刑,曾上書正宋太祖東向之位。趙粹中弟趙大猷,紹興三十四年(1164)進士,曾任尚書六部監(jiān)門。

  趙粹中初以進士授四川順昌縣主簿,調永興縣丞,繼除太常寺主簿。輪對時,乞請昭雪岳飛冤案,優(yōu)恤其家,以平民憤并激勵將士。宋孝宗當時銳意恢復北方失土,趙粹中進《恢復機密十論》、《制狄權鑒》四十卷、《富強要策》十卷,孝宗極喜之,一歲九遷。由太府寺丞擢秘書郎,歷任太子左諭德、起居舍人、臨安別駕、給事中、權尚書吏部侍郎、試工部尚書。后以敷文閣待制知池州,擢龍圖閣待制知湖州。因池州任內誤殺傳遞文書的士卒被罷職,后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曾授爵高密縣開國伯。

  趙粹中為官清正勤勉,多有惠民之舉,百姓為立生祠。平生主張恢復北方失地,深受宋孝宗器重,曾上書罷王安石父子從祀、力請正太祖東向之位。曾匯集司馬光、范鎮(zhèn)、孫固等名臣及其叔父將作監(jiān)丞趙渙等奏議,萃而成冊,進呈宋孝宗。趙粹中富有文才,樓鑰說他“詩律酷似唐人,杜詩韓筆,深造精湛”。其子趙竴,字立之,以父蔭補官,授永豐縣主簿,后改南康戶曹,“篤志好古,諸子百家之書無不淹灌”。

責任編輯:李倩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