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書院舊址。
培真書院舊址。
宋傳典學習用功,各科皆優(yōu),得到院長庫壽寧夫婦的高度賞識,庫壽寧將他的原名宋化忠改為宋傳典。宋傳典在廣德書院結業(yè)后,被留校任教,爾后又任教于海岱書院,繼而擔任益都東關高等小學校長,兼任縣教育會會長等職。
聰明好學受到資助 師娘親自教其英文
廣德書院雖然是英國人辦的學校,但院內卻沒有英文課,地理、歷史、算術、形學、理化、博物等課都是用中文教授的。庫壽寧還請了一名貢生張少堂,在書院里教“五經”“四書”。
宋傳典進院后,學習非常用功,各科考試成績都很好,深得院長庫壽寧賞識。庫壽寧認為他很有培養(yǎng)前途,破例由其夫人親教宋傳典學習英文,資助他在廣德書院上學的一切費用,并將他的原名“化忠”改為“傳典”。
宋傳典利用業(yè)余時間隨庫壽寧夫人學習英文,而且學得還頗有成績。之后他翻譯了一本書《化學詳要》,在當時我國化學知識還比較貧乏的情況下,這部洋書成了益都各學校爭讀的書籍。因此,宋傳典對庫壽寧夫人特別感恩,并呼之“師娘”。
1898年,宋傳典于廣德書院畢業(yè)時,庫壽寧看中他的英文特長,決定留他在本校任英文教習。這一年,宋傳典雙喜臨門,23歲的他與聶德馨女士成婚。
學有所成返青教學 身兼數職多有建樹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廣德書院停辦,宋傳典跟著洋人一同逃往煙臺。在煙期間,宋傳典同另一傳教士卜道成翻譯并編輯宗教詩歌一部。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傳教士們重回青州,宋傳典也隨之返回。1902年,青州北城的都統(tǒng)在駐防營辦了個“海岱書院”,特請宋傳典教英文和算術。宋傳典每天下午去教半天,因為教堂與海岱書院距離較遠,庫壽寧還從英國替他買了一輛鐵輪的腳踏車。后來鐵輪上又套上了一層硬膠皮,雖然還是很笨重,當時卻算是一種先進的新式交通工具了。
1905年,清政府明令“廢科舉,興學堂”后,宋傳典更是分身無術,十分忙碌。益都縣知縣李祖年在東關創(chuàng)辦縣立高等小學,請他擔任校長;青州知府也以監(jiān)督的身份舉辦了青州官立中學,請他任西學教員;他還兼任全縣的教育會會長;至于海岱書院的教職,只好請同學劉鑾代替。宋傳典后來還擔任青州守善中學董事長、濟南私立齊魯大學董事等職。
從教期間,宋傳典還完成英國人魏而斯所著《動物學詳考》一書的翻譯工作。該書中文版由庫壽寧校訂,于1907年在上海美華書館出版,是國內較早的動物學教科書之一。他翻譯的《化學詳要》一書,為益都各校爭相使用,一時洛陽紙貴。宋傳典慷慨好施,1922年,他為青州守善中學捐款4500元現洋建教室,當時就有人稱宋傳典為“我國教會中不可多得之人才”。1925年春,宋傳典主持編寫《私立青島大學一覽》,匯編了學校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內有很多學校校舍、校貌圖片。在《弁言》里,他表示將秉承前任校長的辦學方針:“徜荷高明,辱賜教正,校之幸國之光也。”
◎相關鏈接
青州幾所重點學校
青州注重教育,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英國傳教士在青州的活動,建起一批新式學校,再加上本地的書院,可謂各放異彩。
清同治五年(1866),在伙巷街初創(chuàng)小學,是青州最早的新式學堂。光緒二年(1876)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擴大規(guī)模。光緒十年(1884)傳教士庫壽寧在東華門街(原濰坊教育學院南院)購置土地,新建校舍,開設中學班,光緒二十三年(1897)開設大學班。從這一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先后開辦了7個班。畢業(yè)生有白玉璋、宋傳典等26名;另有40名學生修滿7年課程后,未授予畢業(yè)證書。初設課程有圣經舊約、福音書和中國經學。光緒末年,主要課程有“四書”“五經”、國文、中西歷史、地理、算術、幾何、三角、微積分、格致、體操等。英文為選修課。光緒三十年廣德書院大學班與登州文會館合并,遷往濰坊,改名廣文大學。
海岱書院:光緒十四年(1888),青州旗城的學子赴省參加鄉(xiāng)試,考試成績較好,山東巡撫張曜和省主考國子監(jiān)祭酒盛伯羲非常高興,帶頭捐款,并商同地方官張承燮、李溱多方集資支持旗城創(chuàng)建青州海岱書院,院址在西店倭家花園。次年,時任山東巡撫的張曜上書朝廷,光緒皇帝閱后為書院題名,海岱書院正式創(chuàng)立。此后一段時間,壽椿、洪固卿等數十人先后從這里考中進士,舉人、秀才更是多不計數,一時名冠華夏。
守善中學:1917年,英國浸禮會利用培真書院校址建立守善中學。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教會國外投資驟減,建校所需經費只靠教會撥款不敷應用,于是由浸禮會教育會開會研究,決定發(fā)動教友集資興學。當時有37人“慷慨義捐”,其中宋傳典捐大洋4500元,潘振之、趙士美各捐100元。校舍既成,為紀念他們的義舉,乃將新建的五間大課堂命名為“徽五堂”。學校各種教學設備齊全,設發(fā)電機、教室安裝電燈,是當年益都城內設備較好的一所學校。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