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馬忠輝 晚年帶領票友成團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4-06-27 14:36:13

  

  青州市民族藝術團成員在排練。

  馬忠輝生在書香門第,他的家也是個京劇窩子,他從小便學唱老生。工作后,他一直堅持著這份愛好,這才有了近花甲之年時藝術生涯的第二春:他挑頭成立青州市京劇票友協(xié)會,一年之內,會員由8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三年后,他又組織起青州市民族藝術團,僅京劇隊就排練了幾十出大戲或折子戲。

  男孩學老生有板有眼

  引省團老旦名角駐足

  1951年,秋高氣爽時節(jié),午后,省京劇團著名京劇老旦馬韻甫漫步于青州城里古街,行至一棵老槐樹下,被一曲悠揚動聽的琴聲和童聲童氣的京劇對唱《二進宮》所吸引,駐足細聽,聲音雖然稚嫩卻有板有眼,韻味十足。循聲進入一戶回族家庭,詢問得知,兩個男孩,學唱老生的叫馬忠輝,12歲,學唱花臉的叫馬春臻,還不到10歲,都長得眉目清秀,拉京胡的名丁樹昌,18歲,三人都是城里回族人。得知眼前這位氣質高雅的中年女士的身份,三人肅然起敬,熱情迎客。臨走時,馬韻甫戀戀不舍,回濟南立刻向團長周亞川推薦。恰好省京劇團想培養(yǎng)花臉演員,經面試,馬春臻被招收進團,拜著名花臉唐世辛為師學藝。不幾年演技大進,唱功滿弓滿調韻味十足,很受觀眾歡迎。遺憾的是,馬春臻倒倉時嗓子沙啞,發(fā)音困難,無法再登臺。無奈請辭回家,拜青州著名中醫(yī)楊伯修為師,成一代名醫(yī)。

  這一趣事看似偶然,實則反映了青州回民普遍熱愛京劇的傳統(tǒng)。1939年春,馬忠輝生于青州城里衛(wèi)里巷一書香門第。父親馬景伍深諳國學,喜歡書法,酷愛京劇,頗有造詣。長兄馬忠光,比他年長14歲,是當時青州的名票,工梅派青衣,曾與著名票友馬仲三同臺演出。馬忠光在城里戲園子演出的梅派戲《宇宙鋒》頗受歡迎。二姐馬春英也是梅派,嗓音甜美,名噪一時。那時,幾乎每天晚上,京劇票友們都聚集在城內衛(wèi)街徐家理發(fā)館自娛自樂,熱鬧非凡。琴師有楊德重、王蘭昌,之后有楊會亭、黃登春、陳學漢等;票友生、旦、凈行當齊全,資深票友有丁連生、馬忠光、馬傳祿(花臉,后下海入京劇團)、趙忠亭、馬光溪、丁元臣、趙忠奎等。

  可以說,馬忠輝是在京劇窩子里長大的。

  單位慰問演出他必上

  攻馬派老生技藝大進

  雖然癡迷,但對于票友來說,京劇畢竟不能當飯吃。馬忠輝參加工作,輾轉幾處,掙工資養(yǎng)家很辛苦,但對于藝術的愛好一直丟不下。他愛好廣泛,唱京劇、練書法、打乒乓球,都出類拔萃。在益都低壓閥門廠時,他擔任廠業(yè)余劇團的副團長。一進農歷臘月,業(yè)余劇團就脫產訓練,吹拉彈唱,每年正月進營房慰問演出,馬忠輝彩唱的京劇《借東風》是保留節(jié)目。

  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馬忠輝創(chuàng)辦了青州市光輝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1995年,他把公司交由兒子兒媳管理,專心侍奉生病的老伴,時間相對寬裕了,年近花甲的他重拾京劇。他遍訪名家,誠心求教,青州市京劇團劉新珠曾悉心指導他,從京劇流派的特點,到演唱中的板眼尺寸、咬字行腔,使他受益頗深。后生馬傳根建議他專攻馬派老生,并強調咬字的重要性,馬忠輝虛心聽取,認真改進,技藝大進。

  步入老年,馬忠輝再度迎來藝術生涯的春天。從2003年開始,他陸續(xù)參加縣、市、省、全國各級各類京劇大賽,且“彈無虛發(fā)”,收獲滿滿:2003年,獲濰坊市景酒坊杯全市戲曲票友大賽金獎;2004年,獲中國德藝雙馨大賽山東賽區(qū)老年組金獎;2005年,獲山東省首屆京劇名票大賽復賽二等獎、濰坊市京劇名票大賽一等獎。至于青州市舉辦的京劇比賽,拿十佳票友獎等榮譽,就更多了。

  成立票友協(xié)會設票房

  帶領民族藝術團演出

  早在1993年,票友們便鼓動馬忠輝挑頭成立個組織。在青州市文化局、市藝術劇院等部門和機構團體的大力支持下,馬忠輝投資3萬元,青州果園機械廠陳金星資助1萬元,于2006年春成立青州市京劇票友協(xié)會,馬忠輝擔任首任會長。

  為滿足城鄉(xiāng)眾多京劇票友的需求,持續(xù)健康開展活動,協(xié)會在城區(qū)與鄉(xiāng)鎮(zhèn)分設八個京劇票房:中所社區(qū)京劇票房,主任:譚有禮(已故);瓜市社區(qū)京劇票房,主任:趙文熙(已故);水泥廠宿舍票房,主任:趙厚杰(兼);柳樹灣社區(qū)京劇票房,主任:趙泰和;夏欽園京劇票房,主任:張玉明;郎家莊京劇票房,主任:范中利;口埠京劇票房,主任:王德才;何官京劇票房,主任:李玉山。

  京劇票房的設立,令京劇愛好者歡欣鼓舞。票友們切磋、排練,琴師在各票房輪流交換伴奏。每逢周日,聘請藝術顧問、專業(yè)老師為票友們授課,演藝水平飛快提高。一年之內,會員由8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協(xié)會還組織在東夷文化園、范公亭公園、偶園、北城公園舉辦多次文化公益演出活動。

  2009年,在青州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馬忠輝成立了青州市民族藝術團。藝術團以回族、滿族成員為主體,廣泛吸收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人才共同參與,分為京劇隊、呂劇隊和歌舞隊。演出現(xiàn)場火爆,演員們熱情高漲,京劇隊一年演出曾高達百場。服裝、道具、樂器等家底價值數(shù)十萬元。僅京劇隊就先后排練演出了《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三娘教子》《四郎探母》《武家坡》《彩樓配》《太真外傳》《謝瑤環(huán)》《霸王別姬》《文昭關》《李陵碑》《西廂記》《空城記》《鎖麟囊》等幾十出大戲或折子戲。民族藝術團在各項會演和比賽中多次獲獎,其中,在濰坊市民族團結進步杯比賽中榮獲兩項第二名、一項第三名。

  馬忠輝主持工作數(shù)年后,因年事漸高,民族藝術團由趙厚杰任團長。趙厚杰是京劇票友中公認的琴師高手。他盡職盡責操持團內工作。

  一直到如今,票友們定期活動、排練,逢重要節(jié)假日、農村起集等活動,能隨時拉起隊伍演出。

  馬忠輝已年過八十,精神矍鑠,老當益壯,每天聽、唱京劇,還研習書法。他德高望重,奉獻極多,單從所擔任的職務也能看出一斑:市政協(xié)常委(連續(xù)25年)、山東省書法協(xié)會會員、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青州民族畫院常務副會長、青州市京劇票友協(xié)會會長……每一個職務或身份都名實相符。2005年機構改革時,為減少政府開支,省推出解散京劇團的決策,省和濰坊市多家劇團就是在這時候解體的。馬忠輝心急火燎,連寫兩份提案,并向有關領導當面提出,保留青州唯一的戲院團體,為藝術劇院京劇團的生存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