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盛于清代源遠流長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1-28 10:27:32

《猴子騎羊》

  歲月留痕,古老的楊家埠年畫透露出源遠流長的歷史發(fā)展。無論窮人富人,春節(jié)供祭祖先必掛一張穿戴“達官顯宦”樣子的《三代宗親》。乾隆年間,《紅樓夢》盛行,部分情節(jié)也被畫入年畫中。戲畫同源,京劇大師程硯秋來到楊家埠,不光買了年畫,還在這里找到了“藝術(shù)知音”。

  恒順刻祖宗馬烏紗帽換紅頂

  楊家埠有一張古老的年畫《三代宗親》,當?shù)厝私凶?ldquo;祖宗馬”。

  “祖宗馬”是人們能見到的一張最古老的年畫,由老畫店“恒順”號最先刻版印刷,比之今天的年畫,線條粗放,內(nèi)容單調(diào),只畫了清代衣飾的三位老人,兩女一男,男性老人居中端坐,上方刻有“三代宗親”字樣。上色的樣張早已失傳,只有“線版”還在民間保存。

  “祖宗馬”是春節(jié)人們供祭祖先神像用的。舊時農(nóng)村都立族譜,按族譜分支設(shè)立家堂,家堂中懸掛祖影。除夕夜,每個家堂都掛起“祖宗馬”,下面再擺放“故靈之位”的歷代宗親牌位,燒香設(shè)供致祭,家家這樣,即使是沒有家堂的小戶人家也在家里掛“祖宗馬”祭祖。一到春節(jié),“祖宗馬”成了搶手貨??孔嫦攘粝聛淼倪@套畫版,“恒順”畫店發(fā)了大財,一連在楊家埠村里蓋起了幾套四合院的宅院。

  摸準了人們“光宗耀祖”的心理,年畫藝人當然要把“祖先”畫成達官顯宦的模樣,居中端坐的男性祖先戴的是“紅頂”式官帽。清代,“紅頂”是官宦人家煊赫的標志。

  隨著畫市的發(fā)展,“祖宗馬”被畫得更為熱鬧紅火的《家堂神軸》所代替。人們找出這塊老畫版一看:“紅頂”帽旁邊怎么還留有烏紗帽翅的痕跡呢?這一發(fā)現(xiàn),揭示了一個小小的文化密碼:明清改朝換代,衣冠更迭,官帽由烏紗變成了紅頂子。楊家埠年畫卻要經(jīng)過一整套繁瑣的工藝程序,一張畫需要刻下十幾塊不同的線版和顏色版,費工費時。藝人靈機一動,在祖?zhèn)鞯漠嫲嫔系耧椡谘a,“達官顯宦”的祖先就從明代走進了清朝。

  據(jù)在楊家埠考察,“恒順”號畫店至晩立于明隆慶二年(1568),一段“官帽”換“紅頂”的藝術(shù)趣事,坐實了楊家埠年畫起源于明代,也提供了服飾研究的歷史資料。

  《紅樓夢》入年畫 騎羊猴子剁尾巴

  有研究家說,楊家埠年畫鼎盛于清乾隆時期。乾隆時期也是一個“開談不講《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時代。細讀下去,楊家埠年畫還真有多處融入了《紅樓夢》的故事。

  賈母案頭上的磬、探春屋里的佛手、賈府里過年放的“炮仗”都走進了楊家埠年畫,甚至《家堂神軸》畫上的拜年祭祖,也讓人想起“寧國府除夕祭宗祠”的情景。

  最典型的是《紅樓夢》“暖香塢雅制春燈謎”那一回里的事: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編了一支《點絳唇》,卻真是俗物,你們猜猜。”說著,便念道:“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眾人都不解,想了半日,有猜和尚的,有猜道士的,有猜偶戲人的,寶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著了,必定是耍猴兒的。”湘云笑道:“正是這個。”眾人道:“前頭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哪一個耍的猴兒,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楊家埠有一張《猴子騎羊》的年畫:穿了綠色衣衫的猴子單腿立在羊身上,一爪舉著蟠桃,一爪牽著拴羊的韁繩,那羊是它的坐騎。猴兒看上去滿是玩世不恭的鬼臉表情。作戲的場外還有兩個耍猴的“女先兒”在鏗鏗鏘鏘地敲著小鑼鼓,猴兒隨著鑼鼓節(jié)奏騎羊繞場表演。仔細看,猴兒果然剁去了尾巴,剩下的一小截畫得清清楚楚。《猴子騎羊》是“西恒足”畫店刻印的,畫店由楊氏八世楊景臣創(chuàng)立,如果從明代隆慶二年楊氏立族譜算起,八世楊景臣正生活在乾隆時期。

  時過境遷,再沒了剁去尾巴“耍戲”的猴兒。猴兒被剁去了尾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細節(jié)。藝術(shù)是詳細觀察過生活后的反映?!都t樓夢》是這樣,楊家埠年畫也是這樣。

  楊家埠買年畫 程硯秋留遺憾

  1950年麥黃時節(jié),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到楊家埠買年畫來了。鄉(xiāng)親們爭著一睹風采,并推選老畫師楊萬冬接待。楊萬冬那年70歲了,畫、刻、印全是行家里手,還特別迷京劇里的程派唱腔。他高興不迭,把程硯秋一行領(lǐng)進了自己的畫店里。

  走進畫店,一張《天女散花》貼在墻上,手執(zhí)花籃的天女正儀態(tài)萬方地行走在彩云間,眉眼生動,衣紋飄拂。程硯秋一見,禁不住放聲大笑起來:“畹華(梅蘭芳)先生什么時候到這里演出來了?”《天女散花》是梅蘭芳創(chuàng)作的一出名劇。

  楊萬冬便將《天女散花》送給程硯秋,程硯秋連聲道謝,又買下一張“美人條”的《連年有余》。上面的年輕漁婦頭戴虞姬罩,身穿彩衣,披了云肩,完全是戲曲裝束。只有肩上的漁網(wǎng)還象征著“連年有余(魚)”。程硯秋看得入迷,漁婦身材怎么畫得這樣苗條,臉上的表情怎么那樣嫵媚迷人?楊萬冬介紹:“這是年畫里畫戲的絕招:畫諺說‘七分身子八分臉’,畫的是人物臉和身子的大半個側(cè)面,這樣才是苗條嫵媚的神態(tài)。”程硯秋大為感嘆:“可真是的,怪不得說戲畫同源啊。”

  程硯秋在舞臺上扮演俊俏女子,后來身體發(fā)福,臉型也變得寬大英武,影響扮相。后來,有位名叫羅癭公的詩人也是“程迷”,出了個主意,讓程硯秋側(cè)著大半個身子立在臺上,這一來就嫵媚窈窕了許多,真是“七分身子八分臉”,沒想到程硯秋在楊家埠年畫里找到藝術(shù)知音了??戳诉@些“美人條”,他連連搖頭說:“可惜,真是太可惜了。”他問楊萬冬:“你們楊家埠也畫我的戲嗎?”

  楊萬冬一下打住了話頭,還真的沒有“程派”戲的畫。“有錢沒錢,買畫過年”,老百姓要的是過年的喜慶勁兒,程硯秋演的全都是催人淚下的感情戲……出于禮貌,楊萬冬答應(yīng)為程硯秋畫一出戲。

  程硯秋離開楊家埠后,村里人忽然發(fā)現(xiàn):“誰說沒有程派戲?在一張《四月十八廟會》的老年畫上不是有《三娘教子》嗎?”遺憾的是,《四月十八廟會》是清代畫師楊兆京創(chuàng)作的,那時候演這戲的是“同光十三絕”里程長庚、梅巧玲這些京昆名伶前輩。

  程派戲的年畫到底沒畫出來。據(jù)說,1953年程硯秋出席全國文代會,碰到楊家埠年畫藝人的代表,還問起過這件事情。

責任編輯:邢敏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