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向陽路最早建戲樓戲院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12-04 09:42:47

 

城隍廟戲樓,鄭板橋所題對聯(lián)依稀可辨。

十笏園文化街區(qū),濰縣大戲院原址今貌。

  濰縣大十字口(今濰城區(qū)東風(fēng)西街與向陽路交叉口),北距縣衙舊址約百米,曾經(jīng)是濰縣城里最為繁華的地段,沿街店鋪林立。今向陽路兩側(cè)曾有兩棟建筑與濰縣戲曲的發(fā)展有關(guān),分別是濰縣最早的戲樓城隍廟戲樓、最早的戲院濰縣大戲院。

  以城隍廟為依托 大門對面修戲樓

  要尋濰縣京劇地標之源,城隍廟街最合適不過。

  這個位置便在今濰城區(qū)東風(fēng)西街與向陽路交叉口西北角。濰坊供電公司大樓以北是城隍廟片區(qū)改造工程,城隍廟街東西兩側(cè)被圍擋堵著,路北側(cè)是復(fù)修的一些古典建筑,路南側(cè)早已是沿東風(fēng)西街的高樓大廈。城隍廟已不在了,戲樓的影子更是無跡可尋。

  濰坊的古戲樓多以寺廟為依托,各縣都有,如臨朐老龍灣戲樓、昌邑城隍廟戲樓、昌邑柳疃玉皇廟戲樓等,同樣,濰縣城隍廟戲樓亦是作為城隍廟的附屬建筑存在的,是濰縣城最早的戲樓。城隍廟戲樓坐落在城隍廟街中段路南,隔一小廣場與路北的城隍廟大門遙遙相對。

  乾隆年間,濰縣逢大雨,縣治以西的城隍廟兩廊壞了,尤其東廓損壞更為嚴重,鄭板橋見了很是傷心,跟鄉(xiāng)紳們商量著重修城隍廟,在大門對面修了一座戲樓。據(jù)《濰縣志稿》卷九記載:“清乾隆十七年,知縣鄭燮倡捐,闔邑紳士陳尚志、田廷琳、譚信、郭耀章、陳翠、王爾杰、譚宏等,添建戲樓一座于廟前。”由此而知,此樓系乾隆十七年(1752)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新修建的,這比“四大徽班”進京早了整整38年,可見濰縣的民間演藝活動已很興盛。

  戲樓基礎(chǔ)部分為1.5米高的石砌臺基,臺基上建有單出檐的戲樓主體部分,雕梁畫棟,戲樓前部由四條承重臺柱撐起,造型古樸典雅。前列四條楹柱,楹柱上掛有兩幅楹聯(lián),一幅是“儀鳳簫韶遙想當(dāng)年節(jié)奏,文衣康樂休夸后代淫哇”,一幅是“切齒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終頭”,正面大謹題有“神之聽之”四個大字,都是知縣鄭板橋所書。戲樓南北很窄,寬不過4米,沒有后臺,在戲樓的西旁有兩間庫房,有石臺階與戲樓相連,作后臺用。

  板橋?qū)懡怯靡?城隍出巡唱大戲

  為記述建戲樓的用意,鄭板橋撰文《新修城隍廟碑記》中曰:“新立演劇樓居一所,費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豈有神而好戲者乎?是又不然……不過因人心之報稱,以致其重疊愛媚于爾大神爾。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娛之哉!況金元院本,演今勸古,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歡喜悲號,其有功于世不少。至于鄙俚之私,情欲之昵,直可置弗復(fù)論耳。則演劇之樓,亦不為多事也。”

  濰縣城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城隍廟開門燒香上供和農(nóng)歷五月初一城隍爺出巡時,戲樓及兩旁街道,便是廟會的主要場所?!稙H縣志稿》卷十四記述說:“五月一日,俗為城隍神出巡之期,儀仗鮮明,爭妍斗巧,木工、鐵工行,均各有旗幟鼓樂,游觀者幾于萬人……鄰縣數(shù)百里之人,多有來者。”此時,從農(nóng)歷初一到初五,有多個戲班在戲樓輪番演出,戲樓兩旁扎有看臺,臺上坐滿官商豪紳,臺下人群擁擠,爭相觀看:在戲臺兩側(cè)道旁擺滿商攤,有賣香幣的,賣泥娃娃的,賣刀槍劍戟兒童玩具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掛賣“歡喜團”的,賣糖葫蘆的,提大錫壺賣茶湯的……熱鬧非凡。

  據(jù)載,清末民初的職業(yè)戲班昌樂“三慶班”、濰縣“四喜班”,都在這戲樓上唱過戲,最后一次城隍爺出巡并在戲樓唱大戲是在1923年。

  二十世紀初,濰縣文人、民間醫(yī)生裴星川在一首《竹枝詞》中這樣描繪城隍廟及戲樓、小廣場一帶的市井景象:“衣裳鞋帽通身新,互拜親朋與四鄰。香紙媚神求福佑,城隍廟里聚人群。兒童得意舞婆娑,廟外浮攤玩具多。木制刀槍泥老虎,小型皮鼓小銅鑼。城隍廟外大戲樓,板橋題字最風(fēng)流。酬紳還愿煩優(yōu)孟,正月接連演不休。”

  后來戲樓由于年久失修,逐漸傾廢,于1951年拆除。

  席棚搭成大戲院 能容納七八百人

  城隍廟街東側(cè)原是一個小的十字路口,路口東邊是胡家牌坊街,如今,胡家牌坊街已成十笏園文化街區(qū)內(nèi)的一部分。從街口進入街區(qū),一路東行,鄭板橋紀念館西側(cè)50米有一棟整齊的仿古建筑,大門上方掛著“貝葉經(jīng)博物館(籌建)”的字樣。濰縣最早的戲院——濰縣大戲院原址即位于此,輕撫著青磚墻,席棚搭成的戲院浮現(xiàn)在眼前。

  1928年春天,青島永安班班主劉壽山率演員三十余人來到濰縣城,住北關(guān)“戲子市”——張家花店。店內(nèi)有一大院,可以搭臺演出,他就張羅了一下,試演起來,反響很好。適值縣建設(shè)科籌劃救災(zāi)募捐,便邀請永安班到城里胡家牌坊街的武衙門舉行義演。永安班此次演出受到觀眾歡迎,當(dāng)年“雙十節(jié)”又被邀到南沙灘公演。

  駐防濰縣的國民黨八十一師師長展書堂愛好京劇,便倡議在濰縣建立戲院。一經(jīng)縣建設(shè)科拍板,劉壽山就約來青島同行劉德美,聯(lián)手租定武衙門大院,1929年由濰縣商會出資蓋起席棚建筑的戲院,后加草頂,名為“濰縣大戲院”,棚內(nèi)搭上戲臺、擺著條凳,可容納七八百人,這對濰縣來說,已是空前未有的規(guī)模。

  最初在此演戲的便是永安班。為了提高演員陣容,除永安班原班人馬外,濰縣大戲院又禮聘陳少燕三姐妹及與之相搭配的須生金繼譚來此演戲。陳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觀眾為之風(fēng)靡,“三天不吃飯,看看陳少燕”的噱語幾乎無人不知,直到她離開濰縣多年,還有人念念不忘。在陳少燕之后,禮聘的是另一著名坤旦白素蓮。白素蓮扮相艷麗,才藝出眾,又一次引起轟動。

  濰縣大戲院滿足了濰縣人娛樂、聽?wèi)虻男枰?,也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人們都覺得縣城不能沒有一座戲院。然而,濰縣大戲院的席棚太簡陋,已有破損,演出兩年就不再營業(yè),1930年拆除。

齊英華

責(zé)任編輯:邢敏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