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出身世家受到良好教育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10-16 15:02:00

王翔千夫婦合影

王宮氏

  王翔千排行老六,人稱“小六爺”,兒時聰慧頑皮,直讓大人頭疼。但王家兄弟均輕財好義,對窮人總是出手相助。19世紀末,全國各地開始興辦學堂,王家也辦起新式學堂,不守舊、重革新的風氣影響了王家子弟。

  王家兄弟頑皮聰慧

  輕財好義善待窮人

  王蘊樸是諸城相州王三支第十四世,育有兩子:王翔千、王振千。王翔千生于1888年,在堂兄弟中大排行行六,鎮(zhèn)上的人稱他“小六爺”。

  1895年,7歲的王翔千入家塾讀書。他先跟塾師劉星甫學習三年,又跟劉筱軒學習兩年,12歲時又跟惠鏡塘學寫四六文。

  王翔千和王振千(行八)、王鳴韶(行五,王意堅嗣父)、堂兄弟王鳴珂(行七,王意堅父親)一起讀書。四個小兄弟都聰慧,一學就會。老師要檢查背誦情況,幾人趕緊快速瀏覽幾遍,竟無一人出錯。每次都是王翔千打頭陣,他挺胸抬頭,流利順暢。老師總是嘆一口氣:“可惜你們不肯真念,不然個個有出息。”

  放學后,四個男孩“玩”樣繁多,多數(shù)玩法都是王翔千想出來的。王翔千和五哥王鳴韶相差四歲,最投脾氣。大人經(jīng)常背后議論,這兩個孩子都是惹禍精,得好生看管著。兩個孩子除了吃睡玩,其余時間都躲在書房里看書。王家書房里的書從地上一直摞到屋頂,中間只能走進個人去??磿嗟慕Y果是,大人們批評一句,他們有十句在理的等著,時常令人無可奈何。

  但王家的四個男孩從小就輕財好義,從不欺負窮人家的孩子。特別是王翔千,遇到窮孩子遭欺負,他總是仗義執(zhí)言,出手相助。

  王翔千家的堂號叫“吉星堂”,父親王蘊樸是捐取的廩生,人稱“四秀才”。據(jù)說他因為心口痛抽鴉片上癮,每月至少一兩煙土,值十個銀元。他喜歡花草蟲魚,大魚缸和荷花缸有十來個,小天井里里外外都是花,有兩個牡丹臺。種有棗樹、石榴樹、黃楊樹、松樹,還有南方的青梅和竹子。吉星堂的墻上爬著凌霄花、藤蘿、金銀花等,栽在地上的有天竺、百日紅、玉蘭、臘梅等。大飯屋后窗下栽著玫瑰,小飯屋前有一年只開一季花的大月季,凡是不走人的地方都支著大石條,放著各種盆景:茉莉花、月季花、柳葉桃和桂花等。草本的花有芍藥、扁竹,還有荷花、牡丹、洋粉蓮、玉簪花、石竹花等。普通花草數(shù)不勝數(shù),往往被下人當野草拔了丟出墻去。秋天,王蘊樸自種的菊花在大廳擺成花山,還有十幾盆桔子、佛手、金棗等大型盆景,都很珍貴。

  家里雇著挑水的孫老頭,除了人吃、飲驢和生活用水以外,孫老頭每天還要挑水澆灌所有花木,到泥溝里撈魚蟲,給金魚換水。老頭的肩膀壓腫了,壓爛了,王蘊樸都不肯放松,只不過有時會給他一小壺燒酒,算是獎賞。若王翔千碰到孫老頭挑水,就讓他停下來休息,有時王翔千也幫著挑水。

  妻子宮氏賢良淑德 每日從早忙到半夜

  王翔千14歲時,受父母之命娶比他年長5歲的宮氏為妻。宮氏長相端莊,順從忍讓,不識字,是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她有一手好針線活,來到吉星堂就為丈夫、17歲的大姑姐、12歲的小叔子(王振千),8歲的二姑妹、5歲的三姑妹縫做全部穿戴。

  等大姑姐結婚時,宮氏為其縫制了一大套嫁妝,得了“王家第一個好媳婦”的稱號。

  宮氏白天要給公爹梳頭,還要按照婆婆的吩咐,安排家中女工要做的飯菜;她每日去面房里開鎖,看著女工取出面的數(shù)量,和好搟餅面團,揪成一個個小劑子,她查清數(shù)目再稟報給婆婆;宮氏時不時要到廚房監(jiān)工,看著女工下面條和盛小豆腐,逢年過節(jié)要把蒸的干糧查實數(shù)目存放起來。

  宮氏每天從早忙到半夜,還要照顧從外面玩夠歸來的公爹吃宵夜。

  捐田獻地辦新學堂 大膽改革呈新氣象

  19世紀末,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崩潰的危機,宣布實行“新政”。光緒三十一年(1905)詔諭全國,廢科舉,建學堂。從此,全國各地開始興辦私立和公立學堂。

  從舊官僚轉變?yōu)樾抡偷南嘀萃跏迨劳蹙疤磸木┏腔氐郊亦l(xiāng),與舉人王煒辰(王樂平的父親)、秀才王武軒、王明霄、王郁生動員統(tǒng)融族人籌措辦學經(jīng)費。議定從王氏祭田中捐出五頃,由相州五大戶(以約堂、慶陽府、揚德堂、居易堂、保和堂)和巴山前后樓王氏各負擔其半,征收租金為建校和辦學費用。并由地主居易堂王統(tǒng)熙(王統(tǒng)照的堂兄)獻出宋家莊子(現(xiàn)相州一村)大草園作為校址,議定校名為“王氏私立三等學堂”(初小、高小、中學三個等級)。

  學生入學要經(jīng)過嚴格審查。秀才、拔貢、貢生等能入中學班;在私塾讀過書,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能入高小班;沒念過書的入初小班。學生除大部分為王氏子弟外,還擇優(yōu)收了少數(shù)外姓子弟。王氏子弟在校食宿費用及制服、書籍、筆墨,皆由學校供給。外姓學生食宿、服裝費用自負,唯書籍、紙筆等免費。

  學堂奉行的是洋務派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即以尊孔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教育為主體,另外學習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中學班有古文、四書、格物(即物理)、數(shù)學、英文、體育等課程;高小班有國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英文、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初小班有國文、算術、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

  學堂延聘的教師均為有資歷的“飽學之士”。如晚清舉人王在宣等教授古文、四書;濟南高等學堂畢業(yè)生教授格物、數(shù)學;重金聘請英、德傳教士教授英文。

  學堂由王景檀任校董,王煒辰任校監(jiān),王統(tǒng)熙任首任校長。學堂雖從私塾脫胎而來,但從課程設置、教材編排到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

  不守舊、重革新的“鎮(zhèn)風”直接影響了王家子弟。

  1906年秋,王氏私立三等學堂正式開學,建有操場,有教室12間,學生宿舍兩排共22間,教師辦公室及教師宿舍12間,加上其他房屋,共計58間。

  開學第一年,招收了中學一個班,30余人;高小甲乙兩個班,40余人;初小一個班(復式),50余人。學校一共有學生120余人。王翔千和兩個弟弟是學堂的首批學生。同是相州王的校監(jiān)王煒辰的兒子王樂平也來這所學校學習,按照相州王的輩分,王樂平叫王翔千“六叔”。

責任編輯:邢敏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