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人物——崔秀云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6-28 15:44:22
崔秀云,女,1951年8月生,安丘市石埠子鎮(zhèn)崖頭村村民。
她是嫁到崖頭村的一個普通農(nóng)村婦女,公公去世的早,還有一個未成家的大伯哥,丈夫又常年在外工作,全部家務(wù)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孝敬婆婆,伺候大伯哥,又拉扯孩子,為家庭忙里忙外,幾十年如一日,2018年被石埠子鎮(zhèn)黨委授予“好家風(fēng)示范戶”、“美麗庭院示范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媽媽”榮譽(yù)稱號,2019年被安丘市婦聯(lián)、市文明辦授予“五好文明家庭”等榮譽(yù)稱號。
不離不棄,精心呵護(hù)體弱多病的婆婆
“媽,來,張嘴,吃面條了。”崔秀云對婆婆說,她笑著,臉上滿是幸福和溫暖,她的手很輕,時不時歇歇,給婆婆一個吞咽的時間,不時用手輕輕擦去老人嘴角溢出的湯汁。原來,崔秀云婆婆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屬于半自理老人,公公去世的早,丈夫常年在外,家庭的大事小事全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
面對這樣一個常年體弱多病的婆婆以及家里的大事小事,崔秀云并沒有因為擺在眼前的困難而放棄這個家,反而讓她更加堅強(qiáng)地承擔(dān)起眼前的一切。婆婆是個急性子,經(jīng)常會時不時抱怨自己身體,自暴自棄,崔秀云便耐心勸導(dǎo),對她說:“媽,你會好起來的,即使這樣也不要怕,我會服侍好你的。”
幾十年如一日,崔秀云堅持給婆婆喂飯、端茶水、端屎尿、洗澡、梳頭、理發(fā)、捶背、剪指甲,精心侍候,從不厭煩。她還給婆婆說外面的新鮮事,講孫子、孫女在外面的情況,讓老人家對家里的情況了如指掌,有時天氣好還帶婆婆到門口曬曬太陽,給老人家補(bǔ)補(bǔ)鈣,見見周圍的鄰居,說說話。
崔秀云和婆婆相處三十多年,一直到婆婆去世,從未紅過臉,地地道道的好兒媳婦。
無怨無悔,關(guān)心照顧無兒無女的大伯哥
寒冬,崖頭村已是寒風(fēng)瑟瑟,崔秀云80多歲的大伯哥癱坐在輪椅上,在院落中曬太陽。
崔秀云八十多歲的大伯哥,無兒無女,需要人照顧,雖然政府幫助其辦理五保,但是由于年老體弱,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人照顧,雖然沒有血緣親情關(guān)系,但是崔秀云依然扛起了照顧大伯哥的重?fù)?dān),幾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的照顧。
“家里耕地少,每年的農(nóng)業(yè)收入不到1萬元,我們兩口子要供養(yǎng)孩子上學(xué),養(yǎng)活大哥,日子比較緊巴,我丈夫只能在外上班,掙點錢,貼補(bǔ)家用,雖說我自己在家辛苦點,日子倒也能過得去”。崔秀云笑呵呵地說。
崔秀云記得,第一次見到大伯哥,他竟然沒有穿鞋。
“我當(dāng)時就有情緒,覺得他們欺騙了我,也感覺到自己承受不了這樣的重?fù)?dān),所以埋怨甚至哭鬧過,不想在這個家里過下去。但老家的父母勸我留下來,他們說大伯哥是個可憐人,需要人照顧,勸我好好照顧,好好過日子。”崔秀云說,當(dāng)時只能抱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態(tài)留了下來,嘗試著接受這個家。三十多年如一日,她用行動詮釋親情與責(zé)任。
勤儉持家,用愛筑就好家風(fēng)
崔秀云的丈夫一直在外上班維持生活,崔秀云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也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一個人承攬了全部家務(wù)。30多年來,崔秀云除了在地里勞作,回家后還要忙家務(wù),有時要忙到晚上12點多。
為了讓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家里的事她都一個人扛著,一個人忙活著,從來不告訴在外的丈夫。在她報喜不報憂的一個個電話中,她丈夫欣慰地以為,家里一切都好,工作起來踏實了許多。
崔秀云的孩子都很懂事,而且自己現(xiàn)在也當(dāng)起了奶奶。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從小到大,崔秀云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她更多的是通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小小年紀(jì)就充滿孝心、愛心、上進(jìn)心。
“受媽媽影響最大的,還是她的孝順品德。”在孩子看來,媽媽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榜樣。
如今,崔秀云也已經(jīng)當(dāng)起了奶奶,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常人無法想象一個弱女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難。往后的路程還很長,但崔秀云的心里對生活卻充滿了希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她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是她永不歇息的勁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也贏得了全體村民的尊重。
責(zé)任編輯:張 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