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湘:艱苦磨礪,自學練就鐵筆桿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6-14 17:43:38
1958年冬,張在湘(前排左一)參加攝影學習班。
張在湘在《昌濰大眾》時留影
創(chuàng)辦《山東商報》后,張在湘與編輯們研究版面。
張在湘近照
張在湘是臨朐人,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他小學肄業(yè),靠自學成才。他的成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先后就職五報社,創(chuàng)辦兩報非等閑,編修文稿字千萬,報刊文章800篇,編著兩書字百萬,纂成兩志為主編,四辦三社芝麻官。”
在縣報發(fā)稿量大,放棄上大學機會
生于兵荒馬亂的年代,自小聰穎的張在湘在村內(nèi)私立小學上到9歲,因?qū)W校停辦而輟學,后學校時停時開,他家境貧寒,沒能復課,靠半耕半讀拼命自學。他15歲擔任團支書,在村里辦讀報組、黑板報、夜校,旋即任鄉(xiāng)團宣傳委員,給全鄉(xiāng)青年上政治課,被稱能寫會算的小知識分子。由于能熟練打算盤,常在村里幫著辦土地證等,多次被區(qū)公所調(diào)去計征公糧、查田定產(chǎn)。
小小年紀表現(xiàn)搶眼,張在湘17歲即被選拔為縣政府機關干部,被派往區(qū)機關和駐鄉(xiāng)村辦農(nóng)業(yè)社工作,三年后回到縣政府。平日里寫的雜文稿常被選中張貼到縣政府食堂的壁報欄,縣委組織部長們發(fā)現(xiàn)他是個寫稿的好苗子,調(diào)他到籌辦中的縣委機關報《臨朐縣報》當記者。三年基層工作的磨練使他很快扛起記者大梁,在三名記者中,他22歲,年齡最小,發(fā)稿最多,凡有重要報道,總編都派他去擔當,一度成了全縣上下知名的寫稿“名星”。兩天一期報紙,署名“張在湘”的稿件過多,他干脆用張帆、巨川、江濤等筆名發(fā)稿。
張在湘在縣報的表現(xiàn)進入臨朐縣委書記劉華民的視線。1959年秋,縣委給縣報社一個定向名額——保送他上山東大學。他高興萬分,邊工作邊復習功課。一些親朋好友和同事卻勸他:“大學四年畢業(yè)也干不了你現(xiàn)在的工作,不一定非去上大學。”他被說動。當時,正值縣報???要調(diào)他到昌濰地委機關報《昌濰大眾》當記者,一邊是上大學,一邊是上調(diào),他選擇了后者,把名額讓給了縣報一名管財務的助理記者。若干年后,因缺“大學文憑”未被選拔進上一級領導班子,他追悔莫及。
駐縣工作幾乎無休,采訪故事至今難忘
張在湘被選送到《昌濰大眾》做駐縣記者,先駐臨朐,后駐臨朐、壽光。駐縣記者站就是兩間小平房,既食宿又辦公。那時敬業(yè)精神強,一年365天,每天都采訪、寫稿,沒有周末和節(jié)假日。每年除夕,他都是向編輯部電傳完稿才回老家和父親過年。
臨朐縣城在縣境最北邊,大部分公社在南部,有五六個公社距縣城35公里—50公里,交通主要靠騎自行車,一騎就是大半天??h廣播站一位老同志曾在無人區(qū)駐村,有一次跟張在湘閑聊時說起,無人區(qū)曾造成村民外逃土地全荒蕪的境況,解放后,村民返家靠政府發(fā)的救濟糧和锨镢等生產(chǎn)工具,將荒地變良田,逐步過上好日子。
張在湘一聽,這是好新聞,他馬上擬定主題,拽著那位老同志就往30公里外的小村趕。二人騎車前行,天寒地凍風蕭蕭,風吹得他幾乎蹬不動車,半天才趕到該村。他們白天采訪,晚上留宿在社員家。兩人睡一張單人床,蓋一床薄被子,晚上凍得將兩人的棉褲交叉起來壓著當半床被,各人頂著各人的棉襖過冬夜。最后寫成調(diào)查報道《艱苦奮斗的歷程——一個無人區(qū)村莊是怎么走過來的》,省地報紙都在突出位置發(fā)表。
有一次,張在湘到40公里外的臨朐縣寺頭公社鐵寨村采訪,騎車穿過五井公社。半路突遇大雨,嶺間土路,自行車一下雨粘黏泥,車輪轉(zhuǎn)不動,只得扛著車子走。距離鐵寨村還有10公里路時,天已黑透,他不熟悉路,只得借宿在小山村村頭一位老奶奶家。“老奶奶與我素不相識,竟把平時不舍得吃的半瓢面做成餅給我吃,這是何等感情!”張在湘說,他永遠忘不了,老奶奶大概是憑他穿的中山裝猜測是政府干部,可見她對黨和政府的情感有多深。
有一次,他到沂山西麓深山溝的九山公社周家莊村采訪《涓涓細流匯成江河》的典型報道,來回100多公里,回來路上不慎連人帶車掉進了8米深的河溝,一度跛腿難行。他舍不得休息,簡單處理了下,照常采寫,兩周后還沒痊愈,這才迫不得已到大醫(yī)院拍片檢查,可已經(jīng)晚了,一根腳趾骨折已經(jīng)錯位黏住了,留下后遺癥至今。
每天擠3小時自學,磨練成寫稿高手
在昌濰大眾報社的三年,也是張在湘奮發(fā)自學的三年,他暗下決心要把輟學的缺失奪回來。每天除了緊張工作,他都爭取約3小時的時間自學,不午睡,晚上熬到深夜,讀完《紅樓夢》《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名著;自費訂閱《人民文學》《文藝學習》《語文知識》多本刊物,期期通讀;苦學《政治經(jīng)濟學》《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三年做了超10萬字的讀書筆記。
干中學、學中干,理論與實踐結合,大大促進了報道質(zhì)量的提高。他寫了若干題材新、有影響力的文稿,如《喜悅、回顧、展望——石佛堂大隊的評述》《鳳凰莊大眾勞動管理調(diào)查》(《大眾日報》頭版發(fā)表);雜文《山溪頌》《山松贊》《林海紅旗》(《大眾日報》副刊以報告文學發(fā)表);臨朐縣營子公社郝東、郝西兩個生產(chǎn)隊的調(diào)查報告,《人民日報》分情況對比、問題何在、幾個事例、吸取教訓四個小標題在二版突出發(fā)表。通過深入采訪調(diào)查,他曾發(fā)現(xiàn)和提煉出八個基層工作中的針對性問題,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在《昌濰大眾》刊發(fā)了八篇《臨朐紀談》,既有事實又有評論,加深了對問題的報道,促進黨的中心工作,引起較大反響。“生活類報紙的記者采寫稿子更偏重于社會性、趣味性、市場性,黨報記者則主要集中在政治性、政策性,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張在湘說。
張在湘不僅是寫稿的高手,還是育才的“老師”。1961年,山東大學新聞專修班畢業(yè)班派學生到報社實習,報社領導特派他帶隊到臨朐采訪;手把手帶著臨朐縣廣播站新記者采訪寫作,這位記者迅速成長,很快調(diào)到濰坊市政府政研室工作;把采訪中發(fā)現(xiàn)的縣教育局教研室一位善寫作的教師,向縣委書記推薦到縣委辦公室做新聞秘書,按縣委領導要求親自帶。他倆同辦公室、同采訪、同寫作,該秘書很快成了強筆桿子,最后被調(diào)到地委辦公室,干到副秘書長。
上調(diào)《大眾日報》主持采寫大典型
《昌濰大眾》停刊后,張在湘上調(diào)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社,18年間先后承擔過記者站、夜班(總編)辦公室的領導工作。他勤于筆耕,善各文體,有百萬字計的新聞、通訊、調(diào)查報告、論文、報告文學、雜文及照片作品發(fā)表于各級報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年《大眾日報》每年都報道若干一至三個版的成套大典型,張在湘善主持采寫這類成套大典型報道,先后七次帶隊蹲點采訪,如沾化縣李雅莊大隊大典型、鄒平縣馮家大隊大典型、惠民縣欽鳳大隊大典型、榮成縣騰家飯店大典型、招遠縣畢國供銷社大典型等。
后來,張在湘擔任過山東惠民地區(qū)行政公署辦公室、惠民地區(qū)出版辦、濰坊市史志辦、濱州日報社、山東商報社等單位的領導工作,作為第一任主要領導創(chuàng)辦了《惠民大眾報》(后改稱《濱州日報》)和《山東商報》。他階段主編(1986—1989)《濰坊市志》,參與主編《山東省志·商業(yè)志》,業(yè)余主編了《濰坊文化通鑒》,出版長篇小說《宦海情》。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