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昌邑剪紙傳承人王錫芝:拿動剪子我就繼續(xù)干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5-20 08:50:20

  一把剪刀,一張紙,刀轉(zhuǎn)紙飛,一幅幅圖案惟妙惟肖,一個個人物呼之欲出,耄耋之年的王錫芝默默地傳承著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從花草魚蟲到牛羊稻菽,從四季風景到人物故景,六十余年的剪紙?zhí)剿髦?,王錫芝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用剪刀做筆,剪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昌邑龍池民間剪紙歷史悠久,僅見于文字記載的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出生于此的王錫芝從小就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伯母是當?shù)赜忻募艏埜呤?。年幼的王錫芝每當看到伯母手拿剪刀眨眼功夫剪出一張張漂亮的窗花時,就會興奮不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憑借著對剪紙濃厚的興趣,再加之伯母手把手地教,王錫芝小小年紀便顯露出藝術天賦,經(jīng)他手剪出的花草鳥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只要他靈機一動,想剪什么動物圖案信手就能剪出來。只要一有時間,他不是考慮題材就是構思畫面。他還笑稱,年輕時整天琢磨怎樣構思更有意義的剪紙圖案,有一次入了迷竟然擔水走錯了門,這事兒至今仍是鄉(xiāng)親們的趣談。

  王錫芝的老伴孫穿英說,自己沒什么文化,看到老伴在構圖剪紙,她就非常羨慕,而且她覺得心里有意境、手上有功夫的老伴一直是個認真的人,不管是剪紙還是生活,都讓她崇拜不已。以前,窗戶還是紙質(zhì)的時候,鄰居們逢年過節(jié)都會到家里來索要窗花,老伴就剪很多象征吉祥的剪紙,等鄉(xiāng)親們一來,不等他們開口就贈送上。

  王錫芝告訴記者,自己對于剪紙的癡迷,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從十幾歲開始剪紙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60余年了。“原來的時候,沒有電,白天干完農(nóng)活,晚上就加班畫圖剪紙,點著煤油燈,經(jīng)常被火燎了眉毛和頭發(fā)。”王錫芝笑著對記者說,由于煤油燈比較昏暗,他必須靠在火頭附近剪紙,有時候突然就覺得臉上一熱,頭發(fā)眉毛經(jīng)常被燒,后來,他就帶上帽子晚上剪紙,可是剪得入迷了,帽子也燒了幾個。實在沒辦法,他就在頭上扣一個瓷盆,這樣既保護了頭發(fā),又能專心剪紙。

  1955年王錫芝的剪紙作品《不要損壞樹》在刊物《兒童時代》上發(fā)表,備受鼓舞的他,創(chuàng)作激情如開閘之水一發(fā)而不可收。

  為了提高剪紙水平,王錫芝到處拜訪老藝人,后來他得到國內(nèi)知名剪紙藝術家申沛農(nóng)先生的指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已是小有名氣的他應邀帶著作品到濟南、北京等地參展時,遇見并得到了葉永新等國內(nèi)美術界、剪紙界名家的指導。此后,他的剪紙揉合了魯西剪紙的粗獷簡練、概括渾厚和膠東剪紙的細膩精巧、玲瓏剔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他創(chuàng)作了大批優(yōu)秀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剪紙大獎。

  談及剪紙頻頻獲獎的“秘訣”,王錫芝頗有心得。“剪技是一方面,還得有好的創(chuàng)意!我的作品創(chuàng)意都是來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才能顯得生動,動物、花草類作品,雖然不會過時,但單剪出來會缺乏生氣。” 王錫芝告訴記者,這樣剪出來的作品不僅能記錄一個人的所感所想,而且還能記錄時代的發(fā)展變遷。

  如今,現(xiàn)年85歲的王錫芝,不只是在昌邑,就是在全國剪紙藝術圈里,也是“響當當”的人物,他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剪紙學會理事。先后被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昌邑首批優(yōu)秀文化人才、首批昌邑市農(nóng)村實用人才、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百優(yōu)“五老”志愿者等榮譽稱號。除此之外,他還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省剪紙學會會員、省剪紙學會理事、濰坊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

  王錫芝一生熱愛剪紙、癡迷剪紙,面對近年來民間剪紙日漸衰退、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紙技藝傳承下去。為讓這一手藝不失傳,他曾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yǎng)接班人。

  鄉(xiāng)親們聽說后,紛紛將孩子送到他那兒學藝,2005年,龍池小學開設剪紙課堂,邀請王錫芝教孩子們學剪紙。他立即答應,每周至少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培訓學校里的部分老師,再利用周六、周日在自己家里培訓部分學生。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義務傳承生涯。每當上課時,王錫芝都會準時向前來學習剪紙的孩子認真講解、悉心傳授。為了不耽誤老師和孩子們的時間,每次授課,王錫芝都是少說多做。沒有剪刀和紅紙,他就自己掏錢去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五年的傳教,龍池小學的老師和學生的剪紙水平逐漸提高,很多老師和孩子們的作品在不同省市獲獎。

  2012年,在王錫芝的倡議和努力下,學校成立了昌邑剪紙傳習所,并成為昌邑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剪紙傳習所常年堅持開展傳習活動,每年傳習時間至少在1000課時以上,每年培訓人數(shù)超過150人。

   看到孩子們對剪紙技藝的喜愛,王錫芝十分高興和自豪,他說,“如果有條件,還想要讓龍池小學的學生和老師們和他一起教全鎮(zhèn)、全市、乃至全省、全國的孩子們學習剪紙。這個愿望很大,只要有想學的,我們就會毫不保留地將所有技藝傳授,讓剪紙之花開滿各個角落,讓民族文化大放光彩。”(張永奇)

責任編輯:封曉健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