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老劉聊門鎖 從木閂到摁指紋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6-10 08:58:34
編者按
鎖具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常用的鎖具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6月9日,記者在奎文區(qū)恒信·陽光假日小區(qū),見到了今年69歲的劉起賢。來自農村的他,講述了他記憶中關于“門鎖”的變化和故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都是土屋,門鎖就是木閂
今年69歲的劉起賢,老家是青州市譚坊鎮(zhèn),之前一直在農村生活。提到關于“門鎖”的話題,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比較匱乏,村里家家戶戶都靠種地為生,住的房子也都是土屋,連院墻都特別低矮,用的“門鎖”更是非常簡單,甚至不能稱之為“鎖”。
劉起賢說,印象中當時家門就是兩扇低矮的木板門,外面一般只有一條鐵鏈子,里面則是一個木閂,出門時就把木閂給關上。開門的時候,用個鐵條從外面稍微一別,就能把木閂打開。這時的“門鎖”形同虛設。
當時家家戶戶都比較窮,大家對“門鎖”也不是特別在意。一個村的人都特別熟識,鄰里鄉(xiāng)親經?;ハ啻T,不少村民甚至出門下地干活都不鎖門。雖然當時年紀比較小,但劉起賢對木閂印象非常深刻,感情也比較深,因為那是淳厚樸實的民風的見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鐵鎖把門,一大串鑰匙掛褲腰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家都用上了鐵鎖。劉起賢說,那時,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有兩個圓形鐵環(huán),出門時就用鐵鎖鎖起來。這種鎖容易生銹,鑰匙也比較簡單。
用上鐵鎖之后,帶鑰匙就成了出門時必須牢記的事。孩子上學后,家里的大人就用根繩子把鑰匙拴起來,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防止孩子回不了家。而大人出門時,一般都會隨身帶著鑰匙,為防忘帶鑰匙進不了門,常常會在鄰里家或者門口隱蔽的地方留一把。
后來,老家的土屋翻蓋成了水泥房,門鎖也出現(xiàn)了變化,雖然還是“大鐵鎖”,但鎖的品質有了較大的提升,變得越來越漂亮,外表也光滑起來,不容易生銹了,鑰匙也變得“板正”起來。
“那時候不僅大門上用上了鐵鎖,家里各個屋門也陸續(xù)開始用上鎖了,所以鑰匙往往是一大串,掛在腰上,出門的時候叮叮當當響,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回憶。”劉起賢說。
步入新世紀農村用“彈子鎖”,閨女家用防盜鎖
進入新世紀以后,農村經濟發(fā)展得越來越快,不少村民家都蓋起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家家戶戶的大門也變得大氣了,“門鎖”自然也隨之發(fā)生了新變化。一些村民家紛紛用上了“彈子鎖”,算是一種簡易的防盜鎖,這種鎖沒有鎖頭,只有一個鑰匙孔。
劉起賢說,這種鎖一般都鑲嵌在大門上,出門的時候,把外面的門把手用力扭幾下,鎖頭就關上了,比以前用鐵鎖鎖門便利多了。開門的時候,直接把鑰匙插進鑰匙孔里,“吧嗒”一聲,就能把門鎖給打開。與之前的鐵鎖相比,這樣的鎖安全性更高,而且更美觀,村里越來越多的人家都用上了這種鎖。
前幾年,閨女工作以后,在濰坊市區(qū)買了房子,劉起賢和老伴過來幫著閨女看孩子,從此就住上了樓房。房門也用上了防盜門,比之前的鎖又先進了一些。“用力把門一關,鎖就自動鎖上了。但需要用鑰匙轉動幾圈,這樣門才能真正鎖死,具備防盜功能。”劉起賢說。
如今大房子配上了智能鎖,出門不用帶鑰匙
如今,閨女又換了一套大房子,新小區(qū)比較高檔,家里的門鎖換成了智能指紋鎖,只要用手輕輕一摁,門鎖便應聲而開。劉起賢老兩口也真正享受到了科技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
“之前,我和老伴經常陪著外孫女到樓下玩耍,最擔心的就是出門忘記帶鑰匙,每次都得閨女特意跑回來送鑰匙。有次早上出門時,外孫女早早跑到了門外,我們擔心孩子磕著,連忙跟著跑了出去,不小心把防盜門給關上了。當天閨女正好外出工作不在城區(qū),我們只好請開鎖公司過來幫忙開了門。”劉起賢說,后來閨女買房子時,特意選了個帶智能鎖的高檔小區(qū),就是為了方便他們回家,不用再怕忘帶鑰匙。
用了沒幾次,劉起賢就喜歡上了智能鎖,既便捷省事,又美觀大方,關鍵是安全性能更高。“用這種智能鎖,我們自己用著省事,安全性能還更高,出門時心里格外踏實。”劉起賢說,這要是擱以前,想都不敢想,有一天家里的鎖還能這么智能,出門居然不用帶鑰匙。更想不到,老百姓的生活能變得這么好。他相信,國家會越來越富強,百姓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春暉/文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