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建立保育院 解后顧之憂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4-19 13:31:11


華東保育院紀念碑碑文

  隨著解放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進攻,中共中央發(fā)出了“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解放軍各路縱隊和地方干部紛紛整裝準備南下。但是行軍打仗和開辟新解放區(qū)不能帶著孩子,南下部隊和地方干部的孩子,還有一些烈士的孩子,必須盡快落實安置。在此背景下,華東保育院應運而生。

  安置革命隊伍孩子就近選址大官營村

  1948年4月,華東局批準成立華東第一保育院,歸華東局辦公廳領導。華東保育院實行戰(zhàn)時供給制,孩子按戰(zhàn)士標準供給,經(jīng)費由華東局財辦撥付。

  華東保育院院址設在彌河鎮(zhèn)大官營村(今青州市彌河鎮(zhèn)大關營村)。選在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青州附近廣大農(nóng)村和中小城市都已解放,革命根據(jù)地連成一片,環(huán)境比較安全穩(wěn)定;二是大官營村距離華東局機關所在地閔家莊只有1公里,離青州城也不過10公里左右,既方便華東局就近領導,也便于將來南下搬遷時去青州火車站坐火車。

  華東局任命李靜一擔任華東保育院院長,鄧六金任政治協(xié)理員。李靜一是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夫人,新四軍女干部。鄧六金是華東局財委書記兼財辦主任曾山的夫人,是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30名女紅軍干部之一。她們長期以來都深切感到革命隊伍的孩子是革命者難以釋懷的心結。很多小孩出生后,由于父母去前方行軍作戰(zhàn),只好送到老鄉(xiāng)或親戚家托人照顧。在動蕩艱難的環(huán)境下,有的孩子病死了,有的孩子丟失了,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為了解決革命隊伍的后顧之憂,她們勇挑重擔,主動承擔起了建立保育院的工作。

  根據(jù)華東局制定的“保證工作,一切從簡”的辦院方針,華東保育院克服戰(zhàn)爭環(huán)境物質條件的艱苦和困難,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籌辦工作。保育院場地利用了大官營村沒收來的地主大院。保教人員挑選了政治、文化、身體素質好的女同志擔任。院部下設教育、保育、總務三股(后改為科)和醫(yī)務室。職工教育方面建立了機關學校。根據(jù)業(yè)務歸口原則,對科室人員及其職責進行了分工,做到了職責清楚,各司其職。華東保育院還制定了教育、保育到衛(wèi)生、保健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各項工作井井有條安排就緒。

  1948年6月,華東保育院開始接收首批62名孩子,按照年齡分成了小學部、幼稚大班、幼稚小班。

  全力保障兒童健康騎馬趕到濟南買藥

  華東保育院采取了保育教育合一的教養(yǎng)法,確立的教育方針是:實驗新民主主義的兒童教育,培養(yǎng)集體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能力,發(fā)展智力,提高文化,鍛煉體格,培養(yǎng)服務精神,奠定參加新中國建設事業(yè)的思想基礎。通過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培養(yǎng)兒童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培養(yǎng)他們尊師敬長、團結友愛、艱苦奮斗、克己為公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他們各種健康的文體興趣愛好。

  保育院創(chuàng)辦之初,由于大批糧食支援前線,后方糧食緊缺,上級配給保育院的只有白薯粉。院長李靜一和協(xié)理員鄧六金到華東局、華東軍區(qū)和地方政府四處求援。在她們的努力下,各方面向保育院支援了白面、大米、豬肉,華東局還向保育院撥了5頭奶牛、4只奶羊,給孩子們增加營養(yǎng)。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養(yǎng),孩子們臉紅了,個子長高了,不像原來那么瘦弱了。

  保育院的兒童寢室從教堂孤兒院借用小鐵床50張,后又自做木床70張。洗臉室借用大官營老鄉(xiāng)的門板搭置長桌,放置臉盆。小學班兩個孩子一張課桌,幼稚班每個孩子有小木凳一個。同時制作了滑梯、蹺蹺板、秋千等兒童活動設施。

  為保證兒童健康,保育院制訂了日常生活衛(wèi)生制度:餐具頓頓消毒;飯前、飯后洗手抹嘴;毛巾、手帕洗凈煮過;被子一月一洗,床單、枕巾一月兩洗,棉墊一月一曬;熱天每日洗澡洗頭換衣服,冷天每晚洗屁股、洗腳;每周換洗內外衣兩次、洗頭一次,每周剪指甲一次,20天理發(fā)一次;按季節(jié)注射預防針。

  1949年初,葉圣陶參觀華東保育院后在日記中寫道:“兒童自不足兩歲至四五歲,凡八十五人,皆工作人員之子女,父母俱出外任事者。一切皆由公家供給,幼兒每二人共一保姆,較大者則四人共一保姆。每日并點心進食五次,吾人到時方第二次進食,食品為饅頭與小米粥。觀兒童臉色多紅潤而肥胖,惟衣服不甚清潔。然庭中方曝曬被褥多條,臥榻之上被褥亦整潔。臥榻為木板,以大磚支之。每榻睡二兒。兒童較大,則送入保育小學。此雖一鱗一爪,已可概見。夫婦二人從事工作,子女不復需照顧,而托兒所之照顧頗不壞,其能專心于工作可知矣。”

  保育院在大官營期間,共發(fā)生過3次流行性傳染病,生病兒童87人,全部康復。有一次,一個班的孩子全得了麻疹,在阿姨的精心護理下很快陸續(xù)痊愈,只有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并發(fā)肺炎,高燒昏迷,非常危急。鄧六金帶著醫(yī)務員叢樹貞騎馬跑了一百五十多公里路趕到剛解放的濟南市,買到了當時奇缺的青霉素,又連夜返回保育院給小孩注射,使孩子轉危為安。

  歷時半月搬到上海革命搖籃薪火相傳

  1949年3月,華東局、華東軍區(qū)離開青州南下,大官營村附近的駐軍少了。為確保孩子們的安全,華東保育院搬到了城里的天主教堂,吃飯、睡覺、上課、活動仍然正常開展。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華東局直屬機關開始南下,保育院也接到了南遷命令。

  經(jīng)過研究核對,最后確定遷往上海的孩子85人(部分孩子隨家長留在山東),工作人員37人。另有三頭奶牛,全院人員的被褥、衣服、生活用品等行李包裹三百多件,隨人帶到上海。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濟南鐵路局專門調撥了連接在一起的一個客車廂和一個貨車廂。歷經(jīng)半個月時間,華東保育院師生經(jīng)濟南、浦口、南京安全抵達上海。

  1951年,華東保育院更名為華東局直屬機關保育院,仍簡稱華東保育院。1954年9月,華東保育院移交上海市委管理,1956年改名為上海市委機關保育院。1980年,幼兒園由上海市婦女聯(lián)合會接收,正式更名為上海市市立幼兒園。

  華東保育院從1948年6月開辦到1949年6月南遷,共接收1歲至10歲的孩子137人。這其中有劉瑞龍之女劉延東、陳毅之子陳昊蘇、曾山子女曾慶淮和曾海生,粟裕之子粟戎生,譚震林之子譚冬生,羅炳輝之子羅新安,舒同之子舒關關等。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近年來都曾回到青州故地重游,尋訪承載著成長記憶的華東保育院。

  1994年,在青州市大關營村華東保育院舊址建立了紀念室,陳列歷史圖片等。2000年,華東保育院舊址被青州市委、市政府列為青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重修,樹立了一座標志碑。在石碑東側,還有一口井,井臺石上當年人們提水磨出的印痕還清晰可見。2020年,彌河鎮(zhèn)黨委政府在大關營村原址復建了華東保育院黨性教育館,戰(zhàn)爭年代撫育革命后代的紅色搖籃通過進一步修繕和改造,在新時期綻放出了新的光輝,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

責任編輯:李倩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