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強國復興有我丨李海榮:匠人匠心“智造” 技術創(chuàng)新楷模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5-30 09:29:23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鑄造技術部工程師,今年35歲的李海榮已在生產、技術崗位上摸爬滾打了15個春秋,開發(fā)產品涉及發(fā)動機缸體、輪轂、主減殼、變速箱箱體、橫梁等汽車關鍵部件十幾個系列80余種產品,為公司的技術改進和新產品開發(fā)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海榮仔細比對飛輪殼鑄造新品。

解決問題不走捷徑

  5月26日下午,記者在山東浩信機械有限公司技術部見到李海榮時,他一手拿圖紙,一邊仔細比對著面前的飛輪殼鑄造新品。認真、嚴謹,是同事對他的評價。

   2007年,剛走出校門的李海榮進入公司,從事最普通的機床操作工作。他十分珍惜這個崗位。因為缺乏實踐基礎,他通過請教師傅、上網查技術資料等方式學習,并利用業(yè)余時間學會了二維和三維圖紙設計和繪制方法。“有時候遇到難題,也許打電話請教師傅馬上就能解決,但我更愿意自己琢磨,找出問題所在。”李海榮笑著說。為進一步提高自身業(yè)務技能,李海榮自學考上了山東理工大學,主修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

   “勤學深鉆是李海榮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尤其是2015年轉崗至技術部后,他用這種精神,不僅在新材料研發(fā)中起到重要作用,還帶動技術部成為公司的一個學習標桿。”談起同事李海榮,該公司技術部工程師陳龍崗這樣評價。

  李海榮測試新品指標。

頂住壓力完成新品開發(fā)

  李海榮負責的新產品開發(fā)工作是公司技術部一項重要職責。2021年7月,有家長期合作的客戶突然提供了12個型號的新產品,并要求打包開發(fā)。該產品屬于高端液壓產品,以前一直依賴德國進口,受產能影響,交貨進度延遲,所以客戶急需國產化該產品。整個的開發(fā)周期要求壓縮到60天之內。

  一般來說,1種新產品50天的開發(fā)進度就很緊湊,這12個型號同時開發(fā),總時間控制在60天以內,任務艱巨性可想而知。李海榮沒有退縮,他立即組織成立新產品開發(fā)小組,對圖紙進行分析,之后按照產品材料和工藝復雜程度分別歸類進行分析開發(fā)。

  “那60天里,李工經常工作至深夜。受他感染,大家都主動參與到產品的開發(fā)中來,在原定時間內順利完成12項新產品的樣品交付,贏得了客戶的肯定和滿意。”技術部的劉錫乾告訴記者,目前產品早已順利完成了量產交付,質量跟進口產品質量表現(xiàn)相同。

  李海榮仔細檢查。

一項創(chuàng)新年創(chuàng)收近140萬

  目前,由李海榮負責的產品有80多種,主要涉及到發(fā)動機的齒輪室、飛輪殼以及轉向器的殼體,這些產品都屬于汽車上的關鍵零部件。其中,液壓轉向器類產品總產量占公司每月訂單的1/3,成本相比同行業(yè)來說偏高。

  為降本增效,李海榮帶領團隊成員通過MAGMA凝固模擬軟件不斷地模擬分析,結合產品的開發(fā)經驗,對澆注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經過2個多月的不斷現(xiàn)場跟蹤試制,成功開發(fā)出一套適合液壓轉向器類產品的澆注系統(tǒng),不僅解決了原有球鐵類產品生產需要很大的冒口補縮和澆注系統(tǒng)冗長的技術難題,工藝出品率由之前的50%提高到80%,并推廣到其他產品上批量使用,形成了標準化,僅此一項就為公司每年實現(xiàn)利潤近140萬元。

  李海榮常說,技術創(chuàng)新是促進公司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如今,他帶過的徒弟中,不少人已是公司的技術骨干,每年申報的大大小小的合理化改善建議成果都在10多項,創(chuàng)造的綜合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公司也引為口碑。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偉麗 李東杰/文圖 

通訊員 : 馬珊瑩

責任編輯:封曉健